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立足自身文化禀赋 培育乡村新兴产业
王平生(电白)
据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报道,高州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公布《关于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的公示》,拟确定50个地区为第二批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广东共有两地入选,其中,高州是粤西唯一入选的地区。高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交汇点与结合部。近年来,高州立足本地区域发展特点和文化资源禀赋,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整体格局,融合农文旅要素,打造了“一核二屏五带多点”的乡村文旅发展格局。
高州深入实施农文旅深度融合战略,积极挖掘农业资源优势,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当地将农家土特产升级为文旅手信,着力打造乡村文旅品牌;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拓展新兴生态产业,打造了一批独具岭南风格的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将文旅产业培育成推动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新业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抓共进,尤其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此前中央一号文件不仅专门用一节内容部署“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特别提出“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到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从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到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从开展乡村阅读推广活动,到打造农民体育品牌活动,这些重要举措为丰富农村文体活动、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可以借鉴高州经验,着力发展荔枝文化、龙眼文化、年例文化、三月三民俗文化、木偶非遗文化、冼夫人文化等特色文化,既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又改善乡村精神文明面貌。
随着乡村文体活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新时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教育文化体育事业拓宽优质产品供给渠道,以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体活动需求。一些地区发起成立“泥土书香”读书社,以书香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有些乡村推进15分钟体育健身圈城乡一体化建设,派社会体育指导员到村镇和农村学校开展教学……各地通过优化乡村文体资源布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让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也能享受丰富的精神食粮和高品质的健康生活。
乡村文化发展不仅要塑造外在形态,更要铸就内在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充分彰显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力量。丰富的文体活动,还能开拓乡村消费新空间,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当前,文化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新趋势,在乡村打造文体旅综合体、放大产业融合的溢出效应,将成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撑点。盘活乡村文化体育资源,强化景区带动、节庆拉动、文旅互动,让当地群众“动”起来、文体资源“活”起来、旅游消费“热”起来,就能走出一条产业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物质与精神双富足的发展之路。
村BA、村超、村跑等文体系列活动,涵养了健康文明的乡村新风尚。推动乡村文体活动发展,既要发挥好职能部门的引领作用和方针政策的推动作用,也要激发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精心呵护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秧苗”。“村BA”篮球赛等文体活动带来重要启示:每个地方都蕴含独特的文化火种,农民群众也具备丰富的文体特长与爱好,只要做好服务、加大扶持力度,就能培育出有影响力的特色文体品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高度重视乡村广泛深厚的农文旅产业基础,高度重视乡村的潜力和后劲。当乡村文体活动日益丰富、民俗文化蓬勃兴旺、乡风民风持续优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必将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