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新城:奋力写好“新”文章


周平(茂南)
  2024年1月,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建设茂名新城的决策部署,明确以中组团率先突破引领北组团南拓、中南组团北融“双向奔赴”的城市新形态,牵引“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加快成型成势。2025年1月,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首次提出构建历史文化核、现代活力核、未来发展核“三大内核”,强调茂名新城是当下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明确“五化联动”(体制机制要最优化、路网建设要便捷化、功能服务要人文化、城市风貌要特色化、城市生态要园林化),以提速推进茂名新城“现代活力核”成型成势。2025年我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通江达海、蓝绿交织的茂名新城,为茂名新城进行了“精准画像”。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在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浪潮中,“新城”已不再是简单的地产扩张或行政搬迁的代名词,而是城市发展模式创新的试验场。茂名新城作为粤西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其“新”不仅体现在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上,更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城市发展的路径依赖,以系统性思维探索产城融合、生态优先、文化赋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持续奋力写好“新”文章。
  向海而行,写好新产业文章。向海发展是茂名新城最鲜明的战略取向,也是其最大潜力所在。茂名拥有182公里海岸线,但长期以来“临海不见海”的困境制约了城市能级的提升。新城规划将博贺新港区、吉达港区纳入整体布局,推动城市发展重心从“背对海洋”转向“面向海洋”。
  茂名新城以“向海而兴”为战略支点,推动产业体系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跃迁。东华能源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落地、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加速集聚,折射出茂名从“油城”到“氢城”的雄心。以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为龙头的绿色化工产业、以粤西LNG接收站为支撑的清洁能源产业、以博贺渔港为基地的现代海洋渔业,正在形成向海经济的“三驾马车”。这种产业选择既延续了茂名的工业基因,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产业升级,更与广东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的战略高度契合。当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推进时,茂名新城凭借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有望成为大湾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和供应链备份节点。
  交通先行,绘就新交通蓝图。交通赋能让茂名新城从地理末梢跃升为区域枢纽,这是其价值重估的关键变量。广湛高铁建成后,茂名到广州的时间将缩短至1.5小时,彻底改变粤西与珠三角的时空关系。深南高铁、茂名港铁路的推进,更将强化新城“东联西接、南通北达”的枢纽功能。现代城市竞争本质上是流量经济的竞争,当人流、物流、信息流在茂名新城加速汇聚时,其城市价值必然迎来系统性重估。
  茂名新城统筹推进23项重点交通项目,包括茂名大道的快速化改造、东环大道、包茂大道扩建和高铁片区“一横四纵”、共青河片区“三横三纵”路网,力争开工建设东环大道跨铁路特大桥,谋划推进茂名大道北段快速化改造、潘州大道北延等骨干路网项目,全面建成高铁南站进出干线和“三横三纵”路网,通过“硬联通”串联各组团、直通大湾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茂名新城与湛江吴川机场仅半小时车程,这种“空铁联运”优势在非省会城市中尤为稀缺,为发展临空经济、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独特条件。
  滨海绿城,谱写新生态画卷。在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上,茂名新城展现出创新思维。拥有广东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茂名,在新城规划中明确提出“山海相连、蓝绿交织”的生态格局。与许多城市先建设后绿化的做法不同,茂名新城将生态优先原则落到实处:规划建设多条生态廊道,保留大面积湿地和绿地系统,构建城市通风廊道以缓解热岛效应。
  中央水体公园是茂名新城的脉动和灵魂,茂名新城系统实施从袂花江到水东湾核心区域的水廊、碧道、河道、生态等工程,建设“由江到湾、一脉四园”的大型公园体系、通江达海的城市滨水客厅,以郊野公园串联城市空间。扎实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充分利用“五边四旁”见缝插绿,打造“一城繁华半城绿”的新城印象。当一些城市不得不投入巨资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时,茂名新城的做法无疑更具前瞻性和经济性。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这种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城市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也为城市应对气候风险提供了韧性保障。
  新城之“新”,不在其表,而在其里;不在其形,而在其神。在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城市发展更需要理念创新和思维变革。茂名新城从规划伊始就将“人的城市化”作为核心要义,新城建设将同步配套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确保城市扩张与公共服务供给同步推进。茂名新城打破“重物轻人”的传统发展模式,奋力探索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使城市真正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