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传承创新潘茂名中医药文化

高州潘仙观内潘茂名像。

化州市大力推进化橘红产业发展。

▲我市举办“潘茂名”中医药健康夜市,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逛夜市”。

公园里结合潘茂名中医药文化打造的宣传栏。

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设置潘茂名中医传承班,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置于重要位置。(资料图)
文字整理/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池榕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岑稳
今天是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也是潘茂名的诞辰。1700多年前,晋代名医潘茂名遍尝百草、消除瘟疫、悬壶济世,发展了粤西地区早期的传统医学,与同时代岭南中医药代表人物葛洪并称“西潘东葛”。茂名因其而得名,还成为了岭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我市着力弘扬潘茂名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传承创新。去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省第一,化橘红被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中医药产业迎来了新机遇。
传承创新潘茂名中医药文化
据记载,潘茂名生于西晋太熙元年(公元二百九十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故里在高州根子镇潘坡村。潘茂名在东南求学,游历万里,修炼20年,于公元三百三十一年,即东晋咸和六年,回到故乡,选在观山隐居,在东山作采药基地,并设炼丹灶。他淡泊名利,不喜爵禄,朝廷三召而不至;他不贪财帛,施医赠药,惠及桑梓;碰到瘟疫肆虐,他潜心研丹,冒死试药,止疫安民,深得岭南民众敬仰,又受到朝廷赞扬。为表彰潘茂名的功德,隋开皇十八年(公元五百九十八年),朝廷以其名设立茂名县,唐贞观八年(公元六百三十四年),又以其姓设置潘州,治茂名县,并沿革至今。2022年,茂名“潘茂名传说”入选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考证,潘茂名治病求本,未病先防。他治病强调修炼内心,创制方药具有预防、保健及治疗的效果。潘茂名擅长治疗瘟疫类疾病,尤其是小儿疳积等儿科疾病。他又兼通儒学、道家、易学。潘茂名的“内丹”理论、康养学说、中医学理论,影响了众多传承人,他的学术思想及医药技术在粤西地区广泛传播。古高凉时期已有凉茶的制作,“饮凉茶”是治未病的方法之一。潘茂名用岗梅根、淡竹叶、木蝴蝶、广金钱草等合理配伍,煎汤饮用。2020年初由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化橘红被列入组方用药。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均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中医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湿温”范畴,用药包括人参、苍术、陈皮、厚朴等。在潘茂名治疗肺炎的传承验方中,已使用南药化橘红、苍术。
千百年来,这位仁医对茂名遗泽深远,现已传承至43代,传承人散布在各级医疗机构,运用着他留下的数十个秘方古法,结合现代技术制成跌打酒、风湿膏、生精片、和胃片、香囊、肚兜、药枕……护佑一方百姓。
我市还成立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心,收集整理出《潘茂名中医药文化史实资料与文献汇编》,创作歌曲《医者潘茂名》,编写《潘茂名特色南药及药膳》《潘茂名养生保健科普读本》,并积极推动“潘茂名”国家级商标注册。同时,通过推广潘茂名养生保健操、读书会,组织科普活动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等,多渠道传播中医药文化。2021年,潘茂名中医药文化入选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构筑南药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两晋时期,医药是贵族的特权。潘茂名坚持使用南药,致力于寻找普通百姓用得起、有效果、能救命的药方医术,利用岭南地区随处可得的本草治疗恶疾、预防疾病,以悲悯之心践行着中医“简便验廉”的核心理念。岭南医药的鲜明特色在于亲民化,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而是深入民间、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潘茂名回归故乡后,在高州东山脚下开辟药园,名为“荖园”,这片南方沃土滋养的药用本草植物,后世尊称为“南药”。“荖园”的名字沿用至今,不仅成为了现代建筑、街巷地名的组成部分,更深深融入了茂名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
薪火相传,产业是最好的见证。我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依山傍海,四季如春,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孕育了丰富的中药资源,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省第一,盛产化橘红、沉香、广藿香、益智、肉桂等优质中药材,有着“南药宝库”之称。近年来,茂名充分利用“潘茂名传说”这一非遗传承优势,全力推动化橘红、沉香等特色药材全产业链的蓬勃发展,更聚集了一大批优质中医医院、优秀中医药人才、优势中医药产业。2024年,化橘红、龙眼、沉香全产业链产值分别突破100亿元、80亿元、50亿元,化橘红被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中医药产业迎来了新机遇。
今年1月,化州化橘红“药食同源”全球推介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协会和农业农村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线服务运营中心等单位签约,为化橘红热销国内、走向世界打响2025年“第一炮”。目前,化州化橘红种植面积已达13.2万亩,年产鲜果6万多吨,干果1.2万多吨,从事化橘红产业人员超35万人,种植、加工、销售企业1500多家,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02亿元。以化橘红为原料的产品200多种,涵括化橘红药品、保健品、工艺品、日化用品等多个领域。
4月2日,由电白区委宣传部出品、广东冼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参与拍摄制作的微电影《沉香沉乡》在第二届全国职工微电影节荣获微电影单元一等奖,成为展示乡村振兴与青年人才风采的亮眼之作。目前,电白全区沉香种植面积13万多亩,已经形成日化用品、工艺品、燃香、茶叶、香精、饮片、中成药等七大类共100多种沉香产品链,沉香产业年产值近50亿元,正加速向未来年产值100亿元的目标大踏步迈进。今年,电白区委更是明确提出要打造“世界香都·浪漫电白”城市品牌,并将2025年定为“沉香强基年”大干实干,致力于推动沉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健康夜市让市民体验“中式”养生局
为传承中医药文化,我市以“潘茂名”中医药文化为牵引,以“夜市”为载体,打造中医药夜市作为中医药文化精品项目。
2024年8月30日,由茂名市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茂名市卫生健康局(茂名市中医药局)主办的“潘茂名”中医药健康夜市首场夜市让中医药文化融出新潮范,在全市火热出圈。市民们用中药香代替烧烤香、八段锦代替蹦迪、中药茶饮代替奶茶,别出心裁的“中式”范释放出别样的魅力,也为茂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从2024年8月26日起,化州市更是举办为期7晚的“中医夜市”,20多位省、市名老中医坐诊把脉,各施所长,为百姓除病患、送健康,将“草本香”融入“烟火气”。中药趣味猜谜、养生小课堂、中医药健康知识有奖问答、派送中医药香囊等活动让市民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
今年,信宜市一马当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推动中医药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进景区、进机关,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接连举办两场“中医文化夜市”活动。以健康义诊、中医特色适宜技术体验、中医药文化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向市民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潘茂名”中医药健康夜市今年也将持续开市,将不定期策划推出中医养生小课堂、二十四节气歌、八段锦、潘茂名养生保健操等与中医相关的表演,设置7大特色区域,具体包括名老中医专家义诊区、“潘茂名”中医药文化区、传统和现代中医疗法体验区、中医药产品体验区、非遗文创区、中医药科普区和药食同源品鉴区。
校政携手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高地
2025年1月21日,广州中医药大学茂名医院(茂名市中医院)新院区启用仪式暨潘茂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大会举行,开启了茂名中医药事业发展新阶段,将进一步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为推动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在潘茂名中医药文化的浸润下,茂名市中医院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奋力打造卫生健康现代化市域标杆,为我省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增添亮丽光彩。该院依托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茂名分院和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将化橘红等研发成膏、精油等60款产品,让古籍记载的“消痰圣药”走进大家的生活。同时,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跨界融合,依托“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特色产业体系,探索从药材种植到健康食品的全链开发,推动化橘红啤酒等产品亮相,彰显了中医药智慧与现代产业技术的巧妙融合。医院党委书记黄绵说,结合潘茂名的医道精神和冼夫人的“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的好心精神,全院开展以“好心中医、五心服务”为主题的文化品牌建设。
据了解,茂名市中医院新院区项目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的医疗卫生补短板民生工程,是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新院区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市中医院在医、教、研、预防、保健、康养等多领域服务能力,加速打造粤西地区中医药高地。2022年6月,茂名市人民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学校选派了优秀的专家和团队到医院开展工作,推进医院建设,发挥大学所能、医院所需,赋能政校合作医院高质量发展。茂名市中医院将以新院区启用为契机,在做优做强优势专科、擦亮南药“金字招牌”等方面持续下功夫,借助广州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优质资源,深化医疗合作,进一步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