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守护呼吸健康 共筑无结核未来
——肺结核防治知识普及

茂名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肺病科副主任 杨海清
医疗卫生健康科普
肺结核(Tuberculosis, TB)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肺部,但也可累及其他器官。尽管现代医学已能有效治疗肺结核,但它仍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在我国,肺结核防治工作持续推进,但公众的认知不足和防控疏漏仍可能导致疾病传播。我们呼吁每个人了解肺结核、预防肺结核,共同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
一、肺结核不可怕,但需警惕!
1.传播途径:
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飞沫中的结核杆菌会悬浮在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2.易感人群:
免疫力低下者(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如家庭成员)及长期处于拥挤、通风不良环境的人群风险较高。
3.常见症状:
——持续咳嗽、咳痰超过2周
——痰中带血或咯血
——低热、盗汗、乏力
——体重下降、食欲减退
提示:若出现以上症状,请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二、科学预防,阻断传播链
1.接种疫苗:
卡介苗(BCG)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手段,我国新生儿普遍接种,可显著降低儿童重症结核病的风险。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并及时洗手。
——不随地吐痰,痰液需用纸巾包裹后焚烧或消毒处理。
——室内勤通风,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30分钟。
3.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筑牢身体“防护墙”。
4.避免密切接触:
若身边有肺结核患者,应督促其规范治疗,接触时佩戴口罩,并保持环境通风。
三、规范治疗,终结结核
1.治疗原则:早期、全程、联合、规律、适量
肺结核需坚持6-12个月的药物治疗,患者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否则易导致治疗失败或耐药结核(更难治愈且治疗费用高昂)。
2.国家政策支持:
我国为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抗结核药物和部分检查项目,减轻经济负担。
3.关爱患者,消除歧视:
肺结核患者通过规范治疗2-4周后,传染性会大幅降低。社会应给予理解与支持,而非排斥,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
四、每个人都是健康第一责任人
肺结核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关注症状:不轻视长期咳嗽,及时就医排查。
——保护自己:戴口罩、勤洗手,高危人群定期体检。
——关爱他人:提醒疑似症状者就医,不传播恐慌情绪。
总之,肺结核可防、可治、不可怕!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守护健康。只有全社会携手努力,才能早日实现“终结结核病流行”的目标,为下一代创造无“核”的呼吸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