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仙翁种橘”传说与化州化橘红文化起源
■陈作梁
中原的橘树历史文化与化州化橘红历史文化有着“源与流”“本与末”不可分割的文化缘份关系,具体说就是中华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之间文化血缘关系。
《晏子使楚》一文中有关橘树的描述和伟大诗人屈原的《橘颂》,已成为中华历史文化中关于“橘”类文化最古老的权威学说。它是我国在二千二百多年前,中原先民发现橘树,并引种驯服,种植收获利用多年的社会实践和认识后,上升到文化领域的成果。这些作品对我国的“橘”类的种植、收获利用,乃至文化,产生不可代替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成为“橘”类文化的源头。
化州化橘红历史文化是地方特色文化。追溯该文化的起源,要从“罗仙翁种橘”入手。如何看待“罗仙翁种橘”和他有关的化橘红历史文化事迹呢?
在有关传说中,罗仙翁,即罗辩,罗州城里石龙岗(今广东化州)人。他将橘红种于宝山和石龙岗上,领着独生女儿橘仙游于罗江上下为民治病,他是罗州橘红种植和利用的始祖。
罗辩继承了中原橘树种植和利用技术,并学习到道教、儒教、医药等中华文化。成功地利用中原橘树文化理论“水土异也”精华,并结合家乡“宝山”礞石、云母、硫铁等多种矿产特点,把橘柚苗种植到宝山和石龙岗上。利用本地特殊的水土气候条件,成功地培育出橘柚科新品种——化橘红,并以之为民众治病救人,造福社会。他运用培育出来的化橘红为民治病“以橘为药,祛病延年”,还教化州民众种植化橘红树,并传授化橘红的收获利用技术。他种橘的宝山和石龙岗就是化州化橘红文化的“发祥地”。
中原橘树历史文化是化州化橘红历史文化的根本,化州的化橘红历史文化是中原橘树历史文化的分支。现在化州的化橘红产业已经迎来了第二个发展的春天,面临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现在是擦亮化橘红历史文化品牌,发挥历史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销售途径,增大销售量,提高产品价格,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时刻。为此,我们建议在罗辩种橘的“发祥地”宝山,兴建化橘红历史文化公园,促进化橘红产业和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