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向多元赋能 电白镇村破局蝶变

“百千万工程”激活全域共美新动能


■通讯员 日旺
  本报讯 四月仲春,走进茂名市电白区沙琅镇,一幅如诗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宽阔平坦的村道,似灵动的丝带蜿蜒伸展;连片的热带水果产业园中,累累硕果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隐匿在绿树花丛之间,宛如世外桃源。这里作为电白区首批“典型镇村培育试点”之一,正是全区探索“以点带面、全域提升”乡村振兴路径的生动写照。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电白区委、区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干群合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强村公司+央企赋能+多元投入”机制为有力抓手,精心培育典型村,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盛景正缓缓绘就。

  顶层设计领航向,政策赋能筑根基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电白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将典型镇村培育列为“一把手工程”。第一时间出台典型镇村培育实施方案,为发展锚定方向。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部署,区四套班子领导以身作则,下沉镇村,深入村户,在一线指挥作战。多部门联合督导,镇村积极响应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广泛发动村民踊跃参与,凝聚起强大的发展合力。
  2024年,电白区率先在全区典型村实现强村公司全覆盖。这些强村公司如同点金之手,盘活集体资产,开发特色资源,让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超20%,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积极引入中铁上海局、中建八局等建筑央企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秉持“项目为王”的理念,2024年精心谋划338个项目,总投资达7.38亿元,为“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建设按下“加速键”。2025年,电白区计划统筹申报乡村振兴专项债券资金,打包推进100个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启动立项前期工作。

  产城融合强筋骨,产业振兴焕活力
  仲春时节,在电海街道蓝田坡村坝基头村的正绿菜业国家级水东芥菜标准化示范区内,连片的保温大棚、防虫大棚和智能温室等多个功能棚区错落有致。这里不仅拥有水东芥菜标准化生产的诸多“硬技术”,更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种植芥菜。传统蔬菜种植成功迈向数字化、品牌化,这正是电白乡村产业振兴的精彩缩影。
  与此同时,电白区成立农文旅公司,统筹推进“陈村月伴湾”“云上南清”“来兮田园”等文旅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农业+文旅+康养”全产业链。乡村“微工厂”模式也在全区蓬勃发展,已开设130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带动人均月增收2500元。望夫镇村民李大姐在“手机贴膜微工厂”工作满一年后,感慨万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有稳定收入,日子越过越踏实!”此外,电白乡村音乐会走进典型村活动已举办近20场,粤剧《荔乡新韵》、山歌对唱《美丽家园》等节目在田间地头回荡,文化的滋养如春风化雨,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

  生态筑基提品质,人居环境展新颜
  电白区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2024年,寨头河出海口等7个考核断面水质均达到目标要求,水东湾片区城镇支次管网建设完成率、通水率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14.3%。目前,已有247个村通过市级美丽宜居村验收,121个“农家小苑”投入使用;自然村村内路硬化率达79.5%;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4.9%;农贸市场环境卫生显著改善,空置率持续降低。
  每周一场的“乡村绿化现场推进会”成为各镇街“比学赶超”的赛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5.6%,罗坑镇更是获评“广东省森林小镇”。旦场镇村民黄叔指着家门口的荔枝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过去这里杂草丛生,如今政府帮我们种上景观树,房前屋后成了‘天然氧吧’,游客都爱来打卡!”

  治理创新破难题,共建共治促和谐
  在推进典型镇村培育过程中,电白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行“人大+村(居)民说事”机制。通过“群众点单、代表议事、政府解题”,累计现场协调解决道路修缮、农田灌溉等民生事项1000多项。同时,着力推进法治民主议事厅、平安大走访、“一月一调度、每月有行动”机制,全区310条村推广应用“积分制”,318个行政村开展“清单制”,乡风民风得到进一步改善,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强村公司激活集体经济的“动力引擎”,到央企助力勾勒的城乡新貌;从微工厂奏响的共富乐章,到乡音里流淌的文化自信……电白区委、区政府正以系统思维统筹资源,以典型示范引领全域提升,书写着新时代“山海并茂、蓝绿交融”的乡村振兴壮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