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 安全第一
周平(茂南)
清明时节,人们纷纷踏上祭扫之路,寄托对先人的幽思。然而,这一传统习俗也潜藏着火灾与交通安全的双重隐患。近年来,因焚香烧纸、野外用火引发的山林火灾,以及祭扫高峰期的交通拥堵和事故频发,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文明祭祀,安全第一”的理念,让清明祭扫更文明、更有序、更安全。
文明祭扫,防患于未“燃”。清明节期间,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等传统祭祀方式极易引发火灾。尤其是在天干物燥的春季,一点火星或许会酿成燎原之势。当一炷香、一叠纸化为不可控制的烈焰,不仅违背了祭祀的本意,更有可能吞噬无辜生命。文明祭祀绝非对传统的不敬,而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礼赞——缅怀逝者,首先要珍视生者。安全祭祀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生命财产的尊重。
中国传统祭祀文化源远流长,火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周礼》中有“以烟祀天”的记载,自汉代以来,烧纸钱、焚香烛逐渐成为民间祭祖的固定仪式。这种“以火通神”的观念深植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仿佛只有通过火焰,生者的心意才能抵达彼岸。但是密集的居住环境、干燥的气候条件与传统的焚香烧纸习俗产生了矛盾,存在安全隐患。当文化风俗与社会安全产生冲突时,我们需要思考:祭祀的本质是什么?是传承精神,还是固守形式?
祭祀的核心价值在于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与敬意,而这种表达本应有多种方式。近年来,许多地方推广鲜花祭扫、网络祭奠、家庭追思等文明方式,既保留了缅怀先人的仪式感,又避免了火灾风险。一些公墓设置集中焚烧点,并配备消防设施,既尊重传统习俗,又确保安全可控。火灾猛如虎,民众应自觉遵守防火规定,不在林区、草地等易燃区域使用明火,切莫心存侥幸,亦莫过度自信人力可以控制火势,让清明祭祀既庄重又安全。
错峰出行祭祀,平平安安归来。清明假期,祭扫与踏青人流叠加,交通压力骤增。高速公路、墓区周边道路拥堵现象频发,有的司机因赶时间而出现超速、抢道,甚至疲劳驾驶等违反交通法规行为,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要缓解这一局面,一方面需要交管部门加强疏导,在重点路段增设警力,尽早执勤,优化交通组织,及时疏导拥堵路段。另一方面,公众也应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尽量错峰祭扫,避免扎堆。此外,提倡选择公共交通、拼车等方式,既能减少拥堵,也能降低碳排放,契合绿色清明的理念。
安全无小事,文明靠大家。清明祭扫,重在心意,而非形式。无论是防火安全还是交通安全,都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监管和宣传,完善应急预案;村委会、社区或者墓园管理方需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祭扫服务;而民众也应提高安全意识,用文明安全的方式表达哀思。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里守护生命之光,让我们以安全为前提,以文明为风尚,让清明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生者的负责。唯有如此,才能让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让清明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