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 又到清明


  节令之美
  又是一年清明时。北京时间4月4日20时49分迎来清明节气。此时节,杨柳依依风拂面,莺飞蝶戏春意浓,好一派生机盎然之象。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仲春和暮春的交替。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具有节气与节日“双重身份”的特殊存在。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8年起,清明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所谓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民风因此厚道。我国清明节历经数千年传承,可以说是最能体现这一文化品格的节日。
  清明节在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是时,春暖花开,惠风和畅,天朗气清,让这一天演变成了一个扫墓祭祖、郊游踏春两大文化主题得以如愿的节日。
  清明节时人们通过摆供献花、焚香叩拜、烧纸添土等方式,扫墓祭祖、缅怀故人、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段古诗动情地描述了旧时清明的祭扫场景。
  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好时节。古诗中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描述的就是踏青春游的民俗风情,也是清明时节人们亲近和享受大自然之美的生动写照。享受春光、愉悦身心、理解生命,清明节成为一个承载着生命之悟和欣赏生命之欢的节日。
  在这个梨花飘雪、海棠铺绣、雨润如酥的大好时节,人们早已沉醉其中,徜徉在花海里,沐浴在春风里,看“柳丝摇曳燕飞忙”,赏“梨花淡白柳深青”。这般春色,真是迷眼又醉心啊!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成熟于周,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据古书记载,因这一时节气清景明,故称“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8天,也就是公历每年4月5日前后。
  在古代与清明日期相近的还有两个重要节日,即寒食节、上巳节。彼时,“寒食”与“清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慎终追远的重要仪式,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往往将扫墓延至清明。
  慢慢地,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也逐渐挪到了清明。比如,扫墓要去郊外,在追念祖先之余,人们会趁着春光明媚去踏青,调节追思亲人带来的哀痛。
  最终,清明大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重要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习俗活动: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最主要的习俗之一,也称为“寒食节”。人们在这一天或前后,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打扫,献上鲜花、祭品等,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扫墓时还会燃放纸钱,认为这样可以给逝去的亲人带去财富和安慰。
  踏青赏花: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花烂漫,到郊外踏青游玩,赏樱花、赏桃花,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进行春游活动,寓意着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期许。
  放风筝:清明节放风筝是一个流传已久的传统活动,尤其在北方地区较为盛行。人们会在风筝上系上小铃铛,当风筝飞上天空时,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传说这样可以带来好运。
  植树种草:清明节植树的习俗与其在春季的时间节点相契合,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美化环境、保护生态。
  吃青团和荠菜:清明节期间有吃青团和荠菜的习惯。青团是一种用糯米粉和鲜嫩艾草(或其他绿色植物)汁制作的点心,内馅多样,象征着春天的色彩和生机。荠菜是春季的时令蔬菜,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人们常用它来做汤或饺子馅。
  清明节气农事
  许多民间流传的农谚与清明耕种有关,比如“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此时不仅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播种,也是瓜豆、棉花、林木种植的好时节。清明前后,人们应时而动,忙着在田地里耕种、施肥、除草、灌溉。不过此时北方降水仍然较少,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做好春灌工作,防范春旱对春播和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清明节气还有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传统习俗。比如,一些地区会在清明节前后进行春祭活动,祈求丰收和风调雨顺;一些地区则会举办土地公庙会等传统节庆活动,以表达对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敬意和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