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自救自护技能,筑牢生命防线


周平(茂南)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3月30日20时46分,高州市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2.13度、东经110.98度。震中靠近高州市东岸镇,21时50分,东岸镇完成初步全面排查,未发现人员伤亡,当地局势平稳。广东省地震局迅速对本次地震的后续趋势展开研判,依据区域构造、历史地震活动、地震序列类型等综合分析,认为原震区近几日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强震,震源深度30千米,造成严重破坏,房屋、桥梁大量倒塌,生活设施设备损毁严重。截至当地时间30日中午,缅甸因这场强烈地震已造成1700人遇难,3400人受伤,约300人失踪。
  地震堪称群灾之首,具有瞬间爆发、破坏性强、次生灾害严重、预报难度大、社会影响深远等特性。面对难以预测的自然力量,地震自救自护知识绝非可有可无,而是每个现代人必须掌握的生存必备技能。
  作为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地震至今仍无法精准预测。2008年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大地震、2023年土耳其—叙利亚强震……一次次惨痛的地震灾害警示我们:当地动山摇突然降临,仅依赖外部救援远远不够,个人自救能力往往决定生死存亡。因此,地震自救自护知识不能只存在于应急手册里,而应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融入日常生活与教育体系。
  在传统认知中,部分人觉得地震避险只需简单“跑”或“躲”,甚至错误地认为“救援马上就到,等待即可”。但现实是,地震后的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外部救援力量可能因交通中断、通信瘫痪而无法及时抵达。此时,个人的自救自护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其防灾教育体系极具借鉴价值。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孩子们就接受系统的地震避险训练,学习“伏地、遮挡、手抓牢”的标准动作,以及判断安全三角区、关闭燃气阀门等实用技能。正因如此,在2011年大地震中,许多民众凭借扎实的自救自护知识,在剧烈摇晃中成功保护了自己,有效降低了伤亡。
  历史经验表明,地震中的很多伤亡并非由建筑倒塌直接导致,而是源于错误的避险行为。比如,盲目逃生,地震时贸然冲出建筑物,极易被坠落物体砸伤或被困废墟;忽视次生灾害,未及时关闭电源、燃气,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躲藏位置不当,躲在吊灯下、玻璃旁或柜子边,增加受伤风险。相反,掌握科学的避险方法能大幅提高生存几率。2008年汶川地震时,绵阳桑枣中学因定期组织演练,全校2300名师生仅用1分36秒就安全撤离,无一人伤亡。这充分证明,强化日常系统的防灾训练,能切实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
  自救自护能力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人类目前虽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可以通过储备知识、训练技能,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地震自救自护知识不是“可有可无”的常识,而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只有让防灾意识深入人心,让避险动作成为本能反应,我们才能在灾难降临时,为自己和他人赢得更多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