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孝应趁早 追思悔已迟


王如晓(市区)
  清明祭祖,这一传承千年的传统孝德仪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贫富长幼,人们都愿意在清明期间抽出时间,参与这一庄重的仪式。
  但也有个别人将清明祭扫视为展示财富的舞台,互相攀比炫耀祭品,这种攀比之风不仅违背了祭祖的初衷,还引发了扫墓纷争和火灾等安全隐患。今年清明期间,政府针对燃放烟花爆竹和文明祭扫问题发布了规范文件,攀比之风得到了遏制。笔者认为,清明扫墓的初心在于通过这一仪式牵住远方游子的心,让子孙后代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被乡愁和亲情所牵挂,忙中抽闲回老家祭祖扫墓。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外出人员的后代开始意识到,祭扫仪式不应局限于实地实物,而应更加注重精神品质的传承。他们通过“生态拜祭”,用鲜花代替烟花爆竹、三牲果品,用植树缅怀、踏青遥祭、网络祭祀、乡村社区公祭、家庭追思等形式,逐步从传统的实地祭扫转向更加文明、环保的纪念方式,这无疑是一种创新和改革。
  孝道不应仅仅体现在祭扫仪式上,更应在长辈有生之年付诸行动。对待长辈亲人,尤其是当他们患病或生活不能自理时,后辈应尽量抽空悉心照顾,陪伴左右,端药送水,伺候饮食起居,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老人在生前享受幸福,死后保有尊严。如果生前不尽孝,不善待,甚至不赡养,等到老人去世后再隆重祭拜,祈求先人保佑,这种行为无疑是虚伪的。行孝应趁早,追思悔已迟。
  因此,在老人在世时,我们应珍惜与长辈相处的时光,用实际行动表达孝心和爱意。而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以更加文明、环保的方式缅怀先人,传承文化,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孝爱红尘应趁早,一滴何曾到九泉。愿我们都能在长辈有生之年尽孝,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