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冼夫人平定叛乱探究之八
陈佛智后人事略及陈龙树对开发信宜的贡献
冼夫人文化研究
何火权
泷水陈氏家族自陈法念任新、石二州刺史,又兼任地方酋长,渐成一方豪族。隋开皇十年(590年),因陈佛智参与王仲宣叛乱,被冼夫人派遣孙子冯盎平定,并斩杀了陈佛智。受此影响,曾经的豪门望族几乎陷入灭顶之灾。据相关史料记载,陈佛智的儿子陈龙树逃匿到钦州宁氏家族宁猛力处躲藏,一直到隋朝灭亡之后,陈龙树和宁猛力的儿子宁长真一起归附唐朝,受到唐朝廷的任用。此时起,泷水陈氏一族才迎来复兴。
关于陈佛智后代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零散见于《新唐书》《旧唐书》《大明一统志》、明嘉靖《广东通志初稿》、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及《罗定州志》等正史和地方史志资料,再结合散见于报章杂志及网络上搜集到的相关泷水陈氏家族的文章,可以大致梳理出陈佛智后人的一些简况。这可以让人们大概了解陈佛智后代陈龙树、陈集原及陈仁谦的一些情况,知道他的后人在唐代从政并逐步带领家族走向辉煌;重点了解陈龙树对开发信宜的影响及贡献,并对曾长期归属于泷州的信宜是如何融入高凉文化圈进行释疑。
据《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一·肇庆府·人物”条下介绍,“唐:陈龙树,佛智子,仕唐历泷、南扶、建、普、南、施六州刺史,所至镇俗戢奸,盗贼屏息,封鄱阳县开国男。唐:陈集原,佛智孙,累官至冠军大将军,以勇闻。子仁谦仕至银青光禄大夫,都知兵马,有能声。”明嘉靖《广东通志初稿》也有类似记载。《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孝友”中有段记述,“陈集原,泷州开阳人,世为酋长。父龙树,为钦州刺史,有疾,即集原辄不食。及亡,呕血数升,即茔作庐,尽以田赀让兄弟,里人高之。武后时,历右豹韬卫大将军。”这是正史对陈佛智后人的记载,并把陈集原的事迹列入“孝友传”中对其德行进行表彰。陈佛智的这几个后代都是陈氏家族的突出代表,陈龙树担任过六州刺史,被朝廷封为开国县男,这在唐朝是从五品。陈集原任职的“右豹韬卫大将军”是从三品,“冠军大将军”则是正三品,陈集原不仅武艺好,文章也写得好,他曾为家乡龙龛道场撰写的《龙龛道场铭并序》,被称为“岭南第一唐刻”,于今尤存。陈集原的儿子陈仁谦则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是从三品。一家几代为官,且做到三品,对于唐代泷州这样偏远的地方,已经非同小可了。作为陈法念的家乡,今罗定市围底镇古模村边的牌坊对联写着“驸马辅萧梁,戎马奠居昌百世;将军佐武圣,统军筹幄显千秋。”写的就是陈法念曾作为梁武帝的驸马,为泷水陈氏家族开创基业,后代陈集原在唐代武则天时期,担任右豹韬卫大将军,他们的事迹,光耀千秋。这些是陈佛智后人的简要事略,一门五代都为官显赫,历梁、陈、隋、唐四个朝代二百多年,确实为当年岭南的豪门望族。
这里要重点说说陈龙树与信宜建置相关联的一些情况。
陈龙树归唐后,受到唐朝嘉奖,先是任钦州刺史,后担任泷州等六个州的刺史,在外逃匿20多年后,陈龙树终于回到陈氏家族的老地盘,重新开启了家族振兴的步伐。他在巩固原有地盘的基础上,还向外拓展新的地盘,其中对罗、窦诸洞(今信宜地区)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唐武德四年(621年),陈龙树上书朝廷,请设南扶州,朝廷准许,并令陈龙树任南扶州首任刺史,开启了信宜地区建制的先河。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得从信宜的建县历史及始置州、县说起。
查《茂名市志》(1997年版)所载,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至南北朝梁代,今信宜市属苍梧郡端溪县地和晋康郡端溪县地,这600多年今信宜地域都没有县的建制,梁天监元年(502年),始析端溪县置梁德郡和梁德县,隶泷州。开始设置的郡、县都是羁糜性质,以当地俚僚人自我管理为主。隋朝撤梁德郡,梁德县改为怀德县,属永熙郡。这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载,“永熙郡,梁置泷州。统县六,户一万四千三百一十九。……怀德,旧曰梁德,置梁德郡。平陈,废郡。十八年改名怀德。良德,陈置,曰务德,后改名焉。”在封建朝代,郡县名一般以山水、气候、地形等取名为主,但这里的梁德、务德县在初置时,显然不是以山水、气候为名,这又如何解释呢?就字面上理解,“梁德”是以朝代名“梁”加上有较好寓意的“德”字组成,与其他一些郡县名,如“晋康”“晋安”齐安”“宋康”“梁信”等郡县名类似。南梁朝廷针对信宜当时处于俚僚杂处,民众还没有被王化,因而希望用梁朝廷的恩德感化他们归顺。因是羁糜性质,郡和县都用同一名称“梁德”;陈时在今高州东北置的“务德”也大概是这样的意思,务必用朝廷的恩德感化当地民众。到了隋开皇十八年更改县名时,已时过境迁,不宜再用梁朝的“梁”,所以“梁德”改为“怀德”,含有怀柔德化的意思;差不多同时期,“务德”改为“良德”,都带有利用朝廷恩德感化当地俚僚民众之意。而且这些地方在隋代都属于永熙郡所辖,不归属高凉郡(指隋代所辖9县的大高凉郡而言)。
陈龙树在奏请朝廷设立南扶州时,同时设立了多个县。《新唐书》《广东省行政规划图志》《广东通志》《信宜县志》等对唐代在今信宜设置州县的情况都有相关记载。如《新唐书》“卷四十三上·地理七上·岭南道”载,“窦州怀德郡,下。本南扶州,武德四年以永熙郡之怀德置。以獠叛,侨治泷州,后徙治信义。贞观元年州废,以县隶泷州。二年复置,五年又废,以县隶泷州。六年复置,八年更名。土贡:银。户千一十九,口七千三百三十九。县四。信义,中下。武德四年置,并析置潭峨县,五年又析置特亮县。怀德,中下。潭峨,下。特亮, ”《新唐书》这段对窦州的叙述内容比较多,感觉也比较乱。从唐武德四年(621年)设置南扶州起,到贞观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为窦州,这短短的14年时间,南扶州从设置到再置后到复置共3次,寄治泷州1次,撤(废)2次,改名1次。其中有什么原由呢?
查阅《广东省行政区划图志》的相关记述,参考一些学者的文章,综合各类地方志书所载,便可以梳理出一些头绪来。《新唐书》对窦州(南扶州)的设置和时设时废,甚至寄治泷州,与一些学者的分析文章比较吻合。“信宜”这个地方的设置及来历,显得特别一些。一是当年的信宜地区处在泷水陈氏家族、高凉冯冼家族、钦州宁氏家族三大家族的交界地带,是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因而相对今茂名的其他地方来说,开发比较迟。二是当地俚僚杂处,一直是僚人集中的区域,比较难于治理。陈龙树从泷水过来,设置州县,并任首任南扶州刺史,因为难于管理,便一下子在这块地域设置了5个县,除《新唐书》上面记载的4个县外,还有一个扶莱县,后划给禺州。
这里对设置的几个县作一些简要介绍。信宜在初设县时的名称叫信义县,清康熙《信宜县志》的“沿革志”载,“唐置信义县,以近信、招义二山得名”,唐代一直叫信义县,县治和窦州州治都在今信宜市镇隆镇,到宋代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光义的名讳,改县名为信宜(县志载“太平兴国改义为宜,避尊讳也”),一直沿用至今。潭峨县(县治在今信宜市水口镇旧县村)是以潭峨江名,特亮县(县治在今信宜市金垌镇木威村)以特亮山名,怀德县(县治在今信宜市池垌镇太安村)则是沿用隋代县名。扶莱县(县治在今北流市白马镇)在《新唐书》的“禺州温水郡下”载,“扶莱,武德五年析信义县置,隶窦州,以扶莱水名。贞观中省,后复置。”这样,南扶州也应是以扶莱水为名,取扶字作州名。这里多说几句,在封建朝代,地名除个别用特别有涵义的字词外,用山水、气候及地形等来命名州、郡、县的名称是普遍现象,一般不会用人的名字来命名,连“信义”的县名中有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而改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封建时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皇帝的名字都不能用作地名,朝廷会批准用其他人的名字来做地名吗?
南扶州之所以反复设置,是因为僚人反叛所致。陈龙树设置那么多县并任刺史,主要是想把僚人编户入籍收取赋税,以加强对当地僚人的管理。但由此引起了僚人的不满和反抗。当僚人叛乱之初,他退回到自己的大本营泷州,因而有南扶州寄治泷州和归属泷州的情况出现,当僚人叛乱稍为平定后,他马上申请复置,这样反反复复达14年之久,直到贞观八年南扶州改名为窦州。这其间既有陈龙树对开发信宜的突出贡献,也有他对平定僚人叛乱的执着追求,不怕输,州废,做到屡败屡战,这份坚持确实难能可贵。但在贞观五年(631年)的一次僚人叛乱中,陈龙树已觉得力不从心,退回到了泷州,后被朝廷任命为建州刺史。而当时南扶州的僚人之乱,则由冼夫人的孙子冯盎前来平定。《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三十·冯盎”载,“(贞观)五年,盎来朝,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獠叛,诏盎率众二万为诸军先锋。贼据险不可攻,盎持驽语左右曰:‘矢尽,胜负可知也。’发七矢毙七人,贼退走,盎纵兵乘之,斩首千馀级。”正是因为冯盎这次平定僚人之乱,因而把这个地区归入了冯冼家族管辖的范围,至贞观八年(634年),南扶州更名为窦州,《旧唐书》载“贞观中,改为窦州,取州界有罗窦洞为名也。”今信宜地区自此逐步融入高凉文化圈,宋代之后,便与当时的电白、茂名县一起归高州管辖。从信宜地区的建置及沿革,可以看到陈龙树当年对今信宜建立州县所作出的贡献,也可体会到冯盎平定僚人之乱的作用,以及留下了“冯盎七箭平僚乱,自此窦州入高凉”的佳话。
(此系列探究文章完)
(作者系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会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