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茂名市“守护银龄防诈同行”主题讲座昨举办
提高老人防诈意识 筑牢财产安全防线

“守护银龄防诈同行”主题讲座现场。茂名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泽佳 摄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谢力忠
本报讯 为提高老年人防诈意识、筑牢财产安全防线,昨天上午,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市博物馆多功能厅举办2025年度茂名市“守护银龄防诈同行”主题讲座。在当天的讲座上,主讲人就老年人为何成为诈骗目标、常见诈骗类型、防诈实用技巧口诀、真实案例分享与提醒等四方面,向参加活动的老人进行宣讲。
为何成为诈骗目标?老年人接触新技术少,对网络、金融等新知识掌握有限,难以识别新型诈骗手段;骗子利用信息不对称,编造虚假信息行骗,老年人因缺乏辨别能力而容易上当。老年人善良淳朴,容易信任他人,骗子常利用这一点,伪装成“热心人”或“亲人”,通过嘘寒问暖、情感诱导,获取老人信任后实施诈骗,如伪装成“干儿子”“干女儿”。此外,老年人对健康和养老问题关注度高,对“特效药”“保健品”“养老项目”等信息敏感,骗子利用老人的健康焦虑和养老需求,进行虚假宣传,推销高价无效产品。
常见诈骗类型有如下几种:1、骗子伪装成老人的子女、亲戚或朋友,以“急需用钱”“出事了”等理由实施诈骗。如冒充警察、医生,谎称老人子女出事,要求转账支付医药费等费用。2、骗子以免费体检、讲座为幌子,吸引老人参加,随后推销高价保健品,宣称产品有“神奇功效”,能治百病,实则毫无医疗价值,骗取老人钱财。3、骗子以高收益、低风险为诱饵,诱导老人投资虚假理财项目,先期给予小额返利,后期卷款跑路,老人血本无归。4、骗子声称老人中奖,但需先交“手续费”“保证金”才能领奖,老人轻信后转账,却再也联系不上对方。5、骗子冒充公检法人员,谎称老人“涉嫌犯罪”,要求转账到“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主讲人介绍了防诈实用技巧口诀。第一是“三不原则”。不轻信:对陌生电话、短信保持警惕,不轻信他人。不转账:不向陌生账户转账,避免财产损失。不贪心:不贪图小便宜,警惕“天上掉馅饼”。第二是“两核实”。陌生电话找子女:遇到陌生电话,先联系子女或家人核实情况。大事小事问社区:遇到不确定的事情,及时向社区工作人员咨询。第三是“一保护”。保护好身份证、银行卡等重要信息,不随意透露给他人。第四是“及时求助”。发现可疑情况,立即报警或联系家人,寻求帮助。
据了解,近年来老年人被骗金额呈上升趋势,2024年茂名市老年人被骗金额较2023年增长20%。这一数据反映出老年人群体在诈骗面前的脆弱性,凸显了防诈宣传的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