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荔枝花开正盛


本报记者 许巨滔 通讯员 张扬 黄茵
  三月岭南荔枝青,高州根子镇万亩果林绿浪起伏,果农们正抢抓农时疏果保产。然而,果农老张却愁眉不展:“法官,再晚一周,今年的收成就全毁了。”电话那头,充满着焦急与无助。
  申请人老张与被执行人老吴是世代相邻的同村乡亲,共用一条历史形成的村道通行。今年年初,双方因土地权属问题产生纠纷。老吴一气之下,在两家之间的通行道路上挖了一条深沟,导致老张一家无法正常通行。多次协商无果后,老张一纸诉状将老吴告上法庭。
  高州法院经审理,判决老吴应在期限内恢复道路通行条件。但判决生效后,老吴迟迟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值荔枝挂果期,老张每日需往返荔枝林喷洒农药、疏果保产,道路的阻断令他每天出行都得绕行数公里,部分树木更因运输延误导致虫害加剧,老张心急如焚,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随着气温回升,各种病虫害开始活跃。现在正是保花壮果的关键期,我们每天要进行防治病虫作业3次,而人工的效率只有机械作业的三分之一,时间就是金钱,荔枝树哪里经得起这样的耽搁?”老张焦急地道出心声。
  “荔枝产业是根子镇的支柱产业,更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每耽误一天都可能对他们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个案件背后关乎着百亩荔枝的收成、农户的生计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要妥善处理。”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执行法官认真分析研判,且多次到现场实地勘察。
  “虽然强制填平水沟虽能快速结案,但可能会进一步激化双方矛盾,埋下更大隐患。”执行法官认为,转变被执行人的思想、赢得其理解与支持,促使被执行人实现从“要我履行”到“我要履行”的转变,是本次执行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此,执行团队研究制定周密的执行预案,充分发挥“司法惠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工作模式的效能,借助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多元解纷力量,联合镇综治中心、村委会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执行前调解,争取做通被执行人的思想工作。
  “他家旁边明明还有路,又不是只有我家门前这一条路可以走。”看到执行干警的到来,老吴紧张了起来。
  “那边的小路我们看过了,连摩托车都很难通过,老张每天都要往返几次荔枝林,这样给他带来很大的麻烦呢。”
  “麻烦也不关我的事,这条路我们都走了几十年了,他突然说水沟旁的那块地是他的,还说要硬底化,这分明是强占!既然这样,那我门前的路,我喜欢挖就挖,和他没什么关系。”
  “老吴啊,你家的白糖罂荔枝去年卖了八万多吧?要是这条路堵着,周边果园病虫害传染过来,你的荔枝还能保住吗?”村干部翻开《荔枝种植技术手册》,尝试用农技知识作为突破口。
  “我们换位思考,如果你要从别人家门口经过,他把路挖了一个大坑怎么办?而且《民事判决书》也写得很清楚,邻里间产生了纠纷,应该采取法律途径来维权,这样意气用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执行法官也打铁趁热,翻开判决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吴释法明理。
  见老吴的激动情绪有所缓解,执行干警立刻从法院公众号上找到一起因拒不履行生效判决文书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递给老吴。“吴叔,你看,这个人因为有能力履行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不履行被判刑了,如果你不履行义务,还阻挠执行的话,法院可以采取司法拘留措施,今年你家荔枝收成必定受影响,为了赌气导致两败俱伤可不值得!”
  老吴别过头去,过了好久,才慢慢开口,“法官,我想清楚了,你们说得对,邻里之间是要好好相处,我这就去把水沟填平。”
  说罢,老吴便拿起锄头,和家人共同填平水沟。不一会,水沟就被填平,道路也恢复了畅通。至此,双方的矛盾纠纷得以彻底化解。
  夕阳西下,荔枝林里的果农仍忙碌不息,春风拂过,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今年的荔枝树的成花率很高,早熟的荔枝挂果率也不错,看来有望迎来丰收年啦!”望着车窗外漫山遍野的荔枝花,执行法官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