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茂名高新区:
靠“新”驱动向“质”跨越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引领区

清研新材料项目。

华南钛谷展厅。

工业园区航拍图。
文/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梁瑜智 通讯员 邓美芸 阮金东
鉴江流域之畔,茂名高新区正开创产业发展全新格局,绿色石化产业延链强链,新兴产业如春笋竞发;粤西大地之上,创新平台拔地而起,成为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周边城乡区域,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勾勒出一幅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
2024年,高新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被评为特色产业园区(绿色石化),入选广东省通过复核化工园区名单(第一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投资总量、工业投资增速、工业技改投资总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和收入质量六个指标均排名全市第一,国家高新区排名有序提升,彰显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靶向招商强链补链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新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走进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创新活力扑面而来。在新华粤的生产车间,自动化控制系统宛如“智慧大脑”。操作人员轻点鼠标,指令瞬间下达,先进设备精准调控生产流程。“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系统,不仅让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人工成本也降了不少,市场竞争力更强了。”新华粤负责人介绍道,正是凭借这样的创新,乙烯提质改造项目有力带动了新华粤、德纳二期等项目加速建设,为石化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在粤桥“华南钛谷”研发中心,科研人员正全力攻坚。“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开发出的高端产品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推动我国钛锆新材料产业发展。”研发团队负责人充满自豪。粤桥专注培育钛锆新材料产业集群,成果斐然。
清研新材料加速基地内,一家光刻胶生产企业同样令人瞩目。通过产学研合作,其成功实现产品国产化替代。企业负责人兴奋地说:“我们的光刻胶性能稳定,已在多家半导体制造企业应用,打破了国外垄断。”
与此同时,高新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围绕“3+2”产业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一年里,针对产业链招商144次,签订17个投资协议,预估投资90.03亿元,预估产值超400亿元/年。
科创平台赋能聚势 新质生产力跃升高地
科技创新,是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眼下,区内科研机构正迎来蝶变升级。
为激励企业创新,高新区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2024年共发动10家企业申报高企,6家通过,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32家。同时,深入实施省“扬帆计划”,推出16个揭榜挂帅项目,吸引众多企业踊跃参与。
广东粤桥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和广东奥克化学有限公司,凭借自身实力与创新精神,成功获批“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粤桥研发人员透露:“工作站汇聚了大量专家,为攻克技术难题、转化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汇发塑业、信澳化肥等四家企业也成功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夯实产业技术基础。
创新成果在高新区加速落地。清研加速基地已建成2个项目,2个在建,3个拟落地,投产后年产值超50亿元。绿色化工研究院发挥牵头作用,打造新型中试基地,成功引入广东长鸿艾凯茵科技年产100吨丙烯酸合成催化剂项目。开发落实科研助理岗位224个,完成预期目标的112%,获工信部通报表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获得国际授权专利1件,国际商标授权2件,外国专利、商标均实现零突破。
智能管控筑牢安全防线 治本攻坚护航园区发展
保障园区安全,是高新区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石。
走进高新区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的中控室,大屏幕上闪烁着各类数据,工作人员紧盯屏幕,轻点鼠标就能掌控园区安全动态。“这个平台投用后,我们对园区安全风险的监测与预警更及时、精准了。”平台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园区公共管廊数字化改造也基本完成,园区内31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均已建成投用企业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化工园区安全监管效能大幅提升,为安全生产筑牢了坚实防线。
在园区安全治理能力深化方面,《茂名高新区争创D级化工园区“一园一策”整治提升实施方案》印发实施。经过不懈努力,园区先后完成省级、市级复核工作,如期达到D级(较低安全风险)水平,并成功完成省级化工园区认定,成为我省首批通过复核的化工园区之一。此外,还组织专业团队对园区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全面掌握园区地质灾害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工作同样扎实推进。高新区印发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整治。2024年,专班成员全力攻坚,全面完成2023年排查出未完成整改的31项重大事故隐患问题闭环整改。令人欣喜的是,2024年园区企业实现“零”安全生产事故。
春至茂名大地,草木葱茏,处处洋溢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十足信心与冲天干劲。高新区紧握创新之笔,饱蘸产业发展的活力浓墨,奋力书写产业创新发展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