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平定叛乱探究之六

陈佛智家族及参与叛乱产生的后果


何火权
  近年来,有关冼夫人的电影、电视连续剧、戏曲和戏剧等作品,都比较重视描写冼夫人这一段故事。这段故事有激烈的情节冲突,可以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表演起来也相当精彩引人。如早些年上映的有关冼夫人的首部电影《冼夫人之浩气英风》选取的故事便是“囚孙平乱”,突出冼夫人治家严厉、铁面无私以及优良家风;粤剧电影和电视连续剧《谯国夫人》对这一段故事同样浓墨重彩展现。然而,在重点描写冼夫人对孙子的严格要求和惩处时,对于“逆党陈佛智”的介绍则较少。人们不禁好奇,那陈佛智何德何能,仅凭与冯暄“相友善”,就能让冯暄违抗军令,对救兵如救火的广州救援急行军,说停就停?
  翻阅相关史料,陈佛智并非普通附和王仲宣的叛乱者,而是大有来头。相传他的父亲陈法念是梁朝驸马,这样一来,梁武帝萧衍便是陈佛智的外公。据史料记载,陈法念是河南鄢陵人,担任过新州、石州刺史,后全家定居在岭南泷州的开阳县(今罗定市围底镇古模村)。陈法念对新、石二州及居住地一带的治理以孝义为准则,教给当地俚、僚百姓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深得群众拥护,逐渐成为地方首领。泷水陈家与高凉冯冼家族、钦州宁氏家族,史称“三大岭表酋长”。这样说来,陈佛智不仅是皇亲国戚,又是官二代和地方豪族首领。有关陈法念、陈佛智及其家族的情况,《大明一统志》《广东通志》等书籍有记载。在《大明一统志》卷八十一“肇庆府·人物”条下,有陈佛智及其子陈龙树、孙陈集原的记述:“南北朝陈佛智,其先鄢陵人,父法念,为梁新、石二州刺史,居泷水,世袭永平郡公。佛智为罗州刺史,陈光大初授南靖太守,以孝义训蛮俗,太建中,除西衡州刺史,封安靖郡公。”内容虽不多,但信息量较大。这段话交代了陈佛智的籍贯及父亲陈法念的官职、爵位,也讲述了陈佛智曾任罗州(今化州)刺史,后任南靖(今封开)太守及西衡州(今英德)刺史等职。最重要的是对他治理地方给予肯定,“以孝义训蛮俗”,即以儒家的孝义教育当地土著,使其接受中原文化,脱离陋俗,受到拥戴。这些记载对陈佛智均持肯定态度,未提其“逆党”身份。随着朝代更替,陈佛智当年出于家族利益追随王仲宣反隋,但历经唐、宋、元至明朝,旧事逐渐淡化,加之其后裔在唐代显赫,故《大明一统志》未提叛乱,仅载其官职、政绩及子孙情况。当代罗定市亦有不少文章称陈法念、陈佛智为地方历史文化名人,这些资料均可查证。
  陈佛智任罗州刺史是在陈朝光大初年(567-568年),后任南靖太守和西衡州刺史,而冯仆任石龙太守的时间是太建元年(569年)。即冯仆上任时,陈佛智已离罗州赴南靖。陈家和冯冼家族同为岭南世家大族,历经梁、陈两朝,且同在粤西,交往平常。史载冯暄与陈佛智“相友善”有据,但两人年龄悬殊——陈佛智年近五十,冯暄仅二十余。当冯暄受冼夫人派遣从高凉出兵解广州之围,途经泷州时,被附逆的陈佛智劝阻,以至滞留。当时岭南各地豪族、酋长多响应王仲宣,“首领皆应之”说明附逆者众。这在朝代更替中屡见不鲜。若对比陈佛智所为与冼夫人之忠贞,两大家族对朝廷的忠诚高下立判。隋朝初立时,冼夫人“集首领数千,尽日恸哭”,体现了对陈朝的义,但归顺隋朝后绝无二心;而陈佛智念旧朝而拒新朝,更因隋文帝改革损害其利益,故参与叛乱。
  冼夫人得知冯暄贻误军机后,“大怒,遣使执暄,系于州狱”,即著名的“囚孙平乱”。其对朝廷的忠诚与对族人的严苛在此充分体现:既囚冯暄以儆效尤,又遣另一孙冯盎讨伐陈佛智。冯盎骁勇善战,与陈佛智交战时“战克,斩之”。获胜后,冯盎率兵至南海,与裴矩、鹿愿会师共击王仲宣。
  陈佛智参与叛乱的后果极严重:其本人被冯盎斩杀,家族亦遭株连。其子陈龙树逃匿至钦州宁猛力处。隋朝时泷州陈氏衰落,幸而隋祚短暂。至唐朝建立,陈龙树归顺,家族再度崛起,此为后话。
  (作者系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会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