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声 汇民意 解民忧

电白区沙琅镇以“三个结合”推进“村(居)民说事”


晚上闲暇时间,村民总喜欢聚在一起“说事”。

本报记者 严志强 通讯员 林列聪
  “村(居)民说事”是电白区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方法、新模式,沙琅镇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三个结合”服务新模式,全面推进“村(居)民说事”,零距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与问题导向相结合,说重点事
  “我发现村中部分村民习惯把垃圾扔在垃圾桶旁边,我认为要规范一下这种行为。”“村道有些路灯坏了,什么时候可以进行维修?”“很快就春耕了,我觉得可以组织大家开展一次疏通水渠活动。”“我们村道路的支路什么时候可以进行硬底化?”……在沙琅镇各个“村(居)民说事”会上,村民群众、村干部、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等纷纷就村中突出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意见,在协商中解决问题。
  据了解,自去年11月电白区委部署“村(居)民说事”工作以来,沙琅镇坚持以问题导向为核心,围绕村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人居环境、道路修缮、春耕复耕、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等最直接影响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面推行“村(居)民说事”,做到“重点说事、有事说事、有难解难”,这不仅提高了村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也让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更好地参与基层事务,切实做到听民声、汇民意、解民忧。
  与村情民意相结合,广泛“说事”
  “以前村里决定什么事,我们没什么参与感,现在不一样了,有了‘村(居)民说事’,无论什么大事小事都可以在说事会上发表意见,让我们有了主人翁的感觉。”说起最近开展的“村(居)民说事”,排仔村的村民纷纷表示赞许。乡村治理离不开村民的广泛参与,更不能脱离乡村实际。沙琅镇在推行“村(居)民说事”过程中,为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因地制宜将“村(居)民说事”与村情民意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收集村民意见,确保每一位村民都有机会表达心声。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上旬,沙琅镇结合各村实际,全镇18个村(居)委会398个村(居)民小组共开展说事活动3000余次,参与群众超过3万人次;围绕人居环境、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等民生问题收集社情民意信息504条,群众反映急难愁盼事项143项,已办理解决事项138项。
  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创新“说事”
  “我们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家的都是年纪较大的村民,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提出了‘线上说事’,有什么事情直接在微信群交流讨论,这样说事方便高效多了。”尚塘村一村干部说。“莲垌村人口比较分散、交通不太便利,为此我们推出了‘流动说事会’,由村干部和驻村工作组定期走访各自然村,现场听取村民意见,做到小事当场解决,大事带回研究解决。”沙琅镇党委委员巫丽莎说。
  为充分汲取“枫桥经验”,坚持矛盾问题不上交,让“村(居)说事”更接地气,沙琅镇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群众工作为重要抓手,紧密结合各村(社区)工作实际,推出“定期说事”“流动说事”“线上说事”“主题说事”等多种说事方法,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引导群众广泛参与说事议事,真正做到依靠群众群策群力,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