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民俗焕新彩 乡村振兴添动能

访高州四大园年例文化传承人黄胜兴


▲黄胜兴参加“粤西年例说”活动。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付思明 摄

高州四大园年例。黄信涛 摄

黄胜兴在高州四大园年例现场。

高州四大园年例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

文字/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珍珍 图片/受访者供图


在粤西茂名,年例不仅是比春节更盛大的传统节日,更是一张承载千年乡土记忆的文化名片。如今,历时千年的高州四大园年例以独特的民俗魅力和创新传承实践,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近日,高州四大园年例文化传承人黄胜兴接受记者专访,讲述年例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及其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的蓬勃活力。

千年传承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盛宴

高州四大园年例源于南北朝冼夫人时期,经过唐宋发展,盛行在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如今是岭南地区大型年例活动之一,号称“粤西年例之王”。这里年例传说与冼夫人行军有关,相传大园坡(旧时称万马塘)是冼夫人军队练兵的饮马之地。

高州四大园年例由四个庙社组成,分别是冒垌境大庙社、乌石境庙社、龙头境庙社、下方境庙社。四大园年例活动流程严谨考究,从“打杯筊”定日期、到游船、抛船、赛船、烧船等环节,无不彰显对传统的敬畏。其中游花船是四大园年例的重头戏。年例当天下午,四大庙社的花龙船同游大园坡,锣鼓喧天、人潮涌动。黄胜兴介绍说:“游花龙船是核心,四船同游象征团结,分船则体现默契,白、红、黄花船寓意吉祥,这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黄胜兴表示,高州四大园年例是最具原乡特色,以几个“最”闻名:花龙船数量最多、跨区域最广、游船氛围最“嗨”、摆醮仪式最多、传承最坚定。

作为省级非遗,茂名年例是已经刻进茂名人DNA的一个传统节日,“年例大过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感受,更体现出乡村人的淳朴、厚道、热情和乐观。

黄胜兴常年在外打拼,最近几年回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他对高州四大园年例的传承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感情。他动情说,工作之余他一直坚持做高州四大园年例,作为组织者之一,依靠的是骨子里的情怀,对家乡的热爱。为了筹备四大园年例,他可以夜以继日不停地奔忙,有如神助般不觉疲惫。

近年来,经过黄胜兴和各大庙社长老们孜孜不倦的努力,如今“四大园”年例中的重头戏“四船同游”已从当初的你追我赶、斗智斗勇、各不相让,发展到如今同气连枝、齐齐冲锋,共同奔赴美好。其间,改变的是村风文明,不变的是数百年来当地村民同舟共济、乘风破浪的毅力。

“乡愁不仅是个人情绪,更是游子们的情感归宿。年例无疑是粤西人民对乡愁的一个重要注脚。”黄胜兴说。四大园年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历时千年如今依然热闹、鲜活,成为乡亲们年年奔赴的文化和精神盛宴。

未来愿景守护根脉,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茂名积极探索年例的创新发展之路,“做年例齐种树”蔚然成风,为古老的年例注入了崭新的绿色基因。黄胜兴告诉记者,今年年例前,他们响应茂名市委、市政府的“做年例齐种树”的号召,在秧地坡村建设“年例生态林”,在传统仪式中融入生态元素。他认为,种树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生态,不仅仅是对年例文化的创新传承,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让年例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每年从外地前来看年例的游客都有所增长。”黄胜兴说,近年来,高州四大园与忠平社年例吸引游客逐年增长,游客们用短视频记录本地的民俗风情、农村特产和本土美食,引发众多网友纷纷点赞。短视频传播带动特产销售,释放乡村文旅消费潜力。

那如何让年轻人积极参与年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呢?黄胜兴表示,让他们有“沉浸式”体验很重要,比如四大园和忠平社年例通过那种激情澎湃的摇花龙船仪式将年轻人团结在一起,大家同心协力把花龙船抬起来使劲摇摆着游走、抛船、赛船,充分彰显了年轻人的精神面貌。

在“百千万工程”背景下,四大园年例正从民俗狂欢蜕变为文化振兴的标杆。黄胜兴坚定说,未来他将继续挖掘年例的时代价值,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让传统民俗生生不息”。

农历二月初九,高州四大园年例盛宴将至。一场跨越千年的约定,正以文化自信的姿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焕发新生。它不仅是乡土记忆的载体,更是乡村振兴的澎湃动力。正如黄胜兴所言:“守护文化根脉,便是守护乡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