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法

“是借款还是赠与?”

合江镇成功调解一宗兄弟经济纠纷案


■记者 文华春 通讯员 李春香 林燕玲
  本报讯
亲兄弟之间的帮扶与账目来往是赠与还是借款?一方认为是借款,另一方认为是赠与,没有签订借据的情况下,又该如何认定呢?近日,化州市司法局合江司法所联合镇平安法治办、人民法庭及村委会成功调解一宗两兄弟之间的经济纠纷案件。
  日前,合江镇有村委干部上报称,案涉双方当事人为同胞兄弟,大哥周某认为之前给予弟弟周某海的款项是借款,而弟弟周某海则认为大哥给予的款项为赠与,法院判决后,案涉双方当事人在主张和履行判决书权利与义务时,由于言语过激产生纠纷,当事人周某海扬言要报复,存在不稳定因素。“平安大过天”,合江司法所立即联合镇平安法治办、法庭等有关部门开会研讨,成立专门调解小组。

  深入调查 了解原由
  工作人员多地走访案件当事人家人、亲戚朋友等深入了解纠纷情况。据了解,在收到判决书后,周某海同意还款,但在双方当事人主张和履行判决书权利与义务时,因周某妻子出言不逊,周某海回想起早些年大哥周某外出打工,自己在家照顾老母亲的种种艰辛,顿感意难平,情绪失控下萌生报复想法。

  多方劝解 稳控情绪
  经调查了解发现,周某海情绪失控的原因是觉得心里委屈,害怕子女受到牵连。调解小组发动当事人子女、亲戚朋友等齐参与劝说、多部门共同劝解,分别于1月22日、23日两次组织双方当事人“面对面”谈话。法庭庭长语气深长地向周某海分析法理及利弊,提醒其莫要做损人不利己的傻事;司法所所长安慰周某海多以自己的小家为重,若担心日后有纠葛,可以到司法所签书面协议;村治保主任宽慰周某海说,可以随时寻求村委或镇政府的帮助。当事人的亲戚朋友等也纷纷附和劝说,当事人周某海情绪才有所缓和,并提出自己的诉求。

  化解矛盾 签订协议
  根据案涉当事人诉求,调解小组工作人员在尊重涉案双方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帮助涉案双方当事人理清利益纠葛,提出合理方案。经过多轮协商,最终达成共识,涉案双方当事人于日前到合江司法所,在工作人员见证下,签订书面协议,和平解决问题。
  此起经济纠纷的成功化解是合江践行“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充分体现,离不开多个部门联动合作共同的努力,有效避免了恶性事件的发生,维护了春节期间安全稳定。接下来,化州市司法局合江司法所将继续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写好社会治理的“大文章”,聚焦人民群众所需所盼,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为维护“平安合江”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