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雨 水


信宜钱排李花盛开信宜钱排李花盛开。灏子摄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述的就是这个时节雨润万物的景象。
  立春到了,春天未必来。但紧跟立春之后的雨水,却是个行动派——雨水到了,降水也逐渐增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二字便由此而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雨水的滋润下,春天的气息也越来越浓了。
  节气物候
  雨水的三候分别为:一候獭祭鱼、二候雁北归,三候草木萌动。
  溪流中,经过一个冬季的蛰伏,水里的鱼儿不再负冰前行,水獭也爬出冰窟窿,把捕捉到的鱼摆成一排,陈列在岸边,如同祭祀一般;在空中,大雁享受南方冬季的暖阳后,飞回北方;大地上,草木在喝饱了雨水后,黄绿色的嫩芽开始萌发。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也是有节气特征的,雨水三候对应的花信是“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
  春回大地,万物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农事农谚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通常,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回升,雪渐少而雨渐多。而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除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
  雨水节气,油菜、冬麦普遍返青生长,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此时,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正所谓“春雨贵如油”。而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是最需要肥料、最怕水的时期,有“尺麦怕寸水”之说。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此时的降水量一般较少,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需及时春灌。淮河以南地区,则需防备春雨过多,导致湿害烂根。华南双季早稻育秧已经开始,需注意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
  天气冷暖、风霜雨雪关乎农事,有关雨水的谚语主要是预测天气,以利农事安排,包括: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
  雨水东风起,伏天必有雨。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节气习俗
  回娘家“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汉族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子女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藤椅等礼物,回家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接寿雨水节上,女婿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称为“接寿”,祈求岳父母长命百岁。女儿炖好猪脚、鸡汤,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由女婿给岳父母送去,表示感恩。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母还要回赠雨伞,意在为出门奔波的女婿遮风挡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
  拉保保“拉保保”也是四川一些地区的习俗。旧时人们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养,更怕独子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即“保保”。此举年复一年,传承至今,取雨露滋润、保护生长之意。也有不择时间地点,如在寺院山门前或道路上“拜拉路干爹”“上门拜干爹”的。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竹篮,带着孩子在人群中找准干爹对象。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大都爽快应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双方联络感情,共同关心子女成长,祝福美好生活的体现。
  节气养生
  雨水节气,北方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乍暖还寒,正是人们常说的“春捂”的时候,这是古人根据气候特点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也容易传播,需要注意预防感冒等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儿童也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这些情况均需防范。这一时节,人们容易“春困”,需注意劳逸结合;在运动方面,宜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舒缓的锻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