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费优惠政策送到田间地头

小小辣椒点亮村民“火红”日子


税务干部在辣椒收购点与村民深入交流,了解辣椒收购行情。 通讯员 陈晓 摄

■记者 王霞 通讯员 陈晓
  本报讯
立春过后,乍暖还寒,天亮得比较晚,梁丽莲家的灯却早早地亮起。随着灯光升腾起来的,还有缭绕的烟火气和白米粥煮开的水雾,接着便是鸡鸭争夺糠食的嘎吱声,还有梁丽莲催促孙子起床上学的声音。
  忙活完家中杂务,梁丽莲便到地里“上班”。初升的太阳光线刚刚穿过云层,照射在地里田间,仿佛铺上了一层柔和的滤镜,映衬着梁丽莲黝黑的脸庞,平和又坚定。“今天的工作主要是下椒苗。年前那天气好的呀,辣椒摘了一批又一批,余老板赚的盆满钵满了!”梁丽莲跟记者开玩笑说。
  在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有许多像梁丽莲这样的农村妇女干着与辣椒有关的农活。“我读书少,文化水平不高,年纪也不小了,以前出去打工工钱不高,也没办法照料家庭。为这事啊,我老伴没少跟我拌嘴。”梁丽莲语气里尽是无奈。“在余老板这里打工,一天就有100多块钱,而且工作时间比较灵活,挺好的。人啊,总归是靠自己双手赚来的钱才踏实。”说到这里,梁丽莲的表情里满是自豪。“有活干,有钱挣,生活有盼头!”梁丽莲说出了很多在乡务农的椒农心声。
  梁丽莲口中的“余老板”,是广东信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余英淦,他从2018年就开始在金塘镇种植小米椒,面积400多亩。小米椒从育苗、栽种、管护到采摘,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小米椒一年开 4-5批花,从当年10月至来年7月都可采摘。成熟采摘高峰期,最多有300多人同时开工。他们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天的收入有100多块钱。”余英淦说。
  除了自己种植,余英淦还收购周边群众种植的小米椒。在桥东村的小米椒收购点内,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围着一堆堆火红的小米椒进行分拣、装箱、打包,一批批拉着辣椒前往收购点的种植户来往不绝。说到小米椒的收购价,种植户们喜逐颜开,他们表示,小米椒的收购价格时时浮动,但是总体价格还是比较满意。问及椒农是否担心销路的问题,他们摆摆手说:“不担心!这里常年都收购的,他们一直收我就一直种。”
  与其他蔬果一样,椒价会随着市场需求变化。“比如去年年底小米椒收购价普遍为2元-3元/斤,今年年初5元-6元/斤。”这不禁让余英淦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辣椒在不失风味的同时保值甚至增值?他想到了用冷库保鲜。说干就干,余英淦在金塘塘桥村、桥东村申建了5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每个冷藏设施500立方米,可让辣椒保鲜期延长一个月。
  乡村要振兴,产业来支撑。在当地,像广东信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并不罕见。依托辖区内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和其他自然资源条件优势,当地因地制宜大力鼓励辣椒种植及其衍生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解决当地农民就业等问题。随着辣椒加工企业不断入驻,当地逐步形成了集种植、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研发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打造了县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一镇一业,万民增收。2万余人就此吃上了“产业饭”,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3-5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
  那么,在涉农企业忙于生产的背后,政府部门如何发力帮助企业全速冲刺?惠农政策如何落到实处才能帮助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余英淦。“企业开设初期,税务部门就给我们送来了政策指引,从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涉税优惠享受到规范企业账册、诚信纳税经营等,都给我们讲得明明白白,让我们免除后顾之忧。”
  一颗红红的小米椒,不仅是日常烹调的小佐料,更是托举起村民发财致富道路的大产业。据了解,为服务涉农企业长足发展,国家税务总局茂名市茂南区税务局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契机,倾力打造“南税惠农”服务品牌,将《服务“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等政策“干货”送往田间地头,就企业关心的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和扣除等问题进行细心讲解,帮助涉农企业用好用足税费优惠政策,让小辣椒带领村民过上“火红”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