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沙院沙村

优化村级“小阵地”助推“百千万工程”见行见效


■记者 王霞 通讯员 邹玉芳
  本报讯 电白区沙院镇沙村村委会地处茂名市西南部,有里铺仔、新屋仔、沙村、里铺村等4条自然村,总面积4.3平方公里,有村民560户3000多人,党员60人。近年来,沙村聚焦“百千万工程”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党建“牵引力”,激发振兴“源动”,在基层治理、乡村绿化、民生服务等方面不断开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助推“百千万工程”见行见效。
  坚持服务导向,延伸服务触角。沙村依托村级活动阵地,在服务大厅集中办公,开通联系电话,实行一站式服务,帮助群众办理合作医疗、建房审批、民政优抚等事项300多人次,做到“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以基层党组织服务为杠杆,撬动整合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服务资源,积极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等拓展服务,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拓宽服务渠道,丰富服务手段,有效解决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空跑路、事难办等问题,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完善服务功能,有形有感有效。结合村情民意,沙村通过村级阵地提升工程,在村委办公楼因地制宜打造图书阅览室、妇女之家、文化服务中心等功能服务室,满足村民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做好服务群众“硬件”设施保障,不断提升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广场舞等队伍,在春节等重大节假日,举办广场舞等活动10多场次,让村级阵地人气不减、活动不断。
  丰富活动载体,优化服务功能。修建好心公园2个,每个公园配有健身设施等基础设施,满足群众日常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需求(如图),党建长廊、党史故事等红色元素随处可见,为公园赋予党性教育的政治功能。党员带头组建志愿服务队、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开展邻里互助、纠纷调解、移风易俗等治理工作,推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探索“积分+基层治理”模式,培育“美丽庭院”示范户11户,弘扬家风美德。利用党员活动室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学习中共党史、“百千万工程”建设等电教片,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围绕人居环境、社会治理、道路交通、基本医疗、文化生活、社会帮扶、发展集体经济,加强村容村貌提升建设等领域,开展凉亭说事活动,广集民意,去年收集10多条意见,让“民生”落地有声,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
  争取多方支持,建好硬件设施。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生态、景观提档升级、生活污水整治。2024年6月,沙村争取上级支持资金帮扶,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完成沙村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实现污水常态长效治理,扎实推进农村雨污分流治理行动,着力解决好农村生活污水的环境治理问题,让乡村更加美丽,群众生活更加美好。2024年6月,在沙村里铺仔村生态公园、里铺村幸福路种植了风铃花、橡木、桂花、白银树等220株。以典型村培育为契机,投入50万元,在沙村原有物流仓库内增建200平方米仓库,年有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约2万元。2024年12月,里铺村争取资金帮扶,建设污水管网工程,目前工程正有序推进中,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完善沙村生产、生活等服务。
  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公益前行。长久以来,沙村积极坚持践行社会责任,借助沙院商会、沙村知名人士、优秀乡贤力量,每年春节、中秋、重阳、六一等节日捐资捐物,对村中困难户、困难党员、困境学生进行慰问,在生活上、精神上关心老人、孩子,不断回馈社会、反哺社会,受到群众称赞。年慰问金额达2.2万元,受惠群众累计70余人。
  未来,沙村将在镇委、镇政府指导下持续发力,不断完善村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推动乡村治理走深走实、乡风文明落地生根、乡村产业行稳致远,争当“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创建培育排头兵,为电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