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大家谈

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张婧婧(市区)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是经济层面的一次深刻变革,更是文化层面的一次重大复兴。乡村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大量的资源和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这为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政策支持。茂名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自然也把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尤其是近年来,借助“百千万工程”的利好,在资金、政策、专业人才等方面都向农村进行了倾斜。通过人财物的持续投入,乡村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得以逐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例如,在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荔枝产业搭上了乡村振兴发展的高速列车,荔枝种植已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活动,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各方力量的帮扶下,荔枝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任何一种乡村文化都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风险,尤其是部分乡村文化,难免会随着乡村的衰落而走向消亡。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护乡村文化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其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道。这不仅意味着要保留乡村文化的传统元素,更意味着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在茂名,趁墟既是农村很长一段时间常见的购物习惯,也是乡村文化传承的体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结合各地的文化禀赋,凭藉墟文化,打造了6个系列的示范墟。例如,茂南区打造以油城文化为特色的油城墟,电白区打造以沉香文化为特色的沉香墟,信宜市打造以“窦州文化、信义文化”为特色的窦州墟,这些做法既因地制宜挖掘了乡村文化典传统要素,又很好地培育了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网络化等,来保护和传播乡村文化。例如,通过建立乡村文化数据库,将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使其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分享。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让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文化的跨界多元发展。近年来,茂名发挥全地形地貌优势,打造城市游、乡村游、海边游、山里游“四游联动”以及“四季皆可游、昼夜都精彩”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了各具文化特色的旅游板块。趁势推出“荔枝+”“文化+”“体育+”“摄影+”等彰显文化味、烟火气以及具有鲜明茂名辨识度的农文旅融合产品,以创新的思维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实践课题。我们需要在尊重和保护乡村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其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道,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