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用好压岁钱,传承俭朴好家风
王如晓(市区)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在这个充满喜庆与团圆的节日里,领压岁钱成了许多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南方地区,除夕当晚长辈给晚辈发“利是”,是一项传承已久的年俗。长辈给晚辈发“利是”,寓意着好事、大吉大利;商家给顾客发“利是”,有繁荣市场之意;父母给孩子发“利是”,则饱含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希望孩子将来能成就大事的期许。
发压岁钱,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与美好祝福。压岁钱通常是孩子们过年收到的第一笔零用钱,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求自由支配,无论是拿去消费,还是存进银行,都能让他们开心不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
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今,在一些地方,过年给孩子发红包的攀比之风盛行,这给不少人尤其是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烦恼。有的长辈无奈表示,虽然单个红包数额不算大,但亲戚众多,亲戚家的孩子也不少,积少成多,这笔支出不容小觑。多数农村老人收入有限,压岁钱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笔不小的负担。此外,随着人口流动加速、生育结构变化,小家庭之间压岁钱的“动态平衡”常被打破,由此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许多成年人对此深有体会,走亲访友时给小孩子发压岁钱,本是充满温情的传统习俗和礼仪。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压岁钱的数额不断攀升,反倒成了许多人的“心病”。给吧,担心给多了会溺爱孩子,给少了又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不给吧,又不符合传统习俗。压岁钱到底该给多少,实在让人难以把握。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习俗和收入水平不同,压岁钱的标准和发放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家庭在孩子参加工作后便不再发放压岁钱,有的则一直给到孩子结婚;发放主体有的是父母,有的是隔代长辈;发放方式除了发红包,还有买书籍、玩具等。在很多传统家庭中,压岁钱的发放并非毫无节制,而是遵循家风和长辈的意愿,无论数额多少,都传递着美好的祝福与期许。
许多成年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春节过后,孩子们总会聚在一起,有的炫耀自己收到的压岁钱,有的展示新衣服、新鞋子和新玩具。那时,孩子们收到的钱物虽然不多,却都能从中获得满满的快乐,多年后回想起来,依然感慨万千。
在给孩子发压岁钱这件事上,数额多少其实并非关键。重要的是,长辈要意识到孩子心智尚未成熟,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明白金钱来之不易,学会合理管理和使用压岁钱,比如用压岁钱购买学习用品,开发智力,或者存入孩子的专用账户以备日后使用。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网上晒压岁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也滋生出城乡差别和地域歧视等不良苗头。在大家庭内部,如果处理不好压岁钱的问题,也容易引发矛盾和隔阂。这些不良倾向必须引起重视,各地方政府、社区、学校、村委会等有关部门应积极发挥管理作用,发出倡议,加强对孩子的教育,整治压岁钱攀比之风,这对维护社会风气和家庭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东的“派利是”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发给孩子,也发给老人,上下级、合作伙伴、师生之间也有互派“利是”的习惯。这里的“利是”金额不大,但派发范围广,主要是为了讨个“大吉大利、好运连连”的好彩头,五元、十元,甚至一元、两元都可以,心意到了就行。在一些地区,为了避免因压岁钱产生负担和攀比,几个亲人家庭之间会约定“互免”压岁钱,让孩子们一起开心玩耍。在个别压岁钱负担较重的地区,也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逐步减轻攀比和铺张浪费的现象,积极推进移风易俗。这既需要政府部门和村民自治组织持续倡导,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更需要长辈们自觉行动,以身作则。
倘若压岁钱一味追求高额,甚至演变成攀比和铺张浪费,那就违背了关爱和祝福的初衷,沦为一种陋习。压岁钱的意义在于传递亲情与祝福,而非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情意的深浅,将金钱和情意画等号的做法是片面且庸俗的。
春节即将来临,让我们共同努力,理性对待压岁钱,拒绝攀比,抵制浪费,让压岁钱真正发挥“压岁”的作用,培育良好的家风、民风和社风,一起度过一个祥和、文明、欢乐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