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茂名
“故事里的茂名”邀市民寻年味
专家学者和鳌头飞马、高州四大园、电城“妆春”三大年例活动组织者齐聚聊粤西年例

专家学者和年例活动组织者聊年例。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付思明 摄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池榕
本报讯 春节临近,1月19日晚,“故事里的茂名”栏目和市民一起寻年味,邀请专家学者和鳌头飞马、高州四大园、电城“妆春”三大年例活动组织者畅聊粤西年例。活动吸引了上百名年例爱好者参与,包括相关部门负责人、协会会长、企业家和村民代表等,大家齐聚一堂,共商年例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年例组织者介绍各年例特色
活动开始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作协副主席、年例文化研究专家廖君(西粤君)引经据典,向在场观众科普了年例的起源。他介绍了年例萌芽于岭南古老的祭祀,以北宋《太平寰宇记》中的记载为佐证,说明年例的历史悠久,年例雏形已出现,在明清时期《高州府志》《茂名县志》正式出现“年例”二字。年例与冼夫人信俗、潘茂名文化、诸神信仰以及祖宗崇拜有关,有其鲜明的特点。年例的时间、地点是固定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传承发展至今除了传统祭祀和各类民俗表演,还加入了当下人们喜欢的文艺活动,内涵丰富,更受大家欢迎。
电城“妆春”年例活动组织者蔡志强首先介绍了“妆春”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妆春”是庄垌蔡氏传承中原“社火”“抬搁”游行活动而来,历经几百年的演化和发展,成为庄垌蔡屋村年例传统节目。活动在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日连续三天举行,白天有“境主巡游”“走公”“社戏”等内容,晚上开始“妆春”巡游,小朋友扮演各种传奇人物,春车有灯笼火把伴随,八音锣鼓护送,非常热闹。“刚成为年例策划者的时候,压力非常大。”蔡志强说,“参与后反而喜欢上了,感觉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推着大家去做这件事,每次遇到困难焦头烂额时,最终都会顺利得到解决。”蔡志强还介绍了“妆春”的发展历史,并和“飘色”做对比,邀请大家去观看,认真感受。
“我和蔡老师感受是一样的,这是一种情怀,对家乡的情怀。”高州四大园年例活动组织者黄胜兴说,他之所以能坚持做年例是因为对家乡的热爱,对乡情和亲情的眷恋。黄胜兴介绍了四大园的由来和年例的特色。该年例举行时间每年都不同,用打杯筊决定。花船巡游也是年例中的一大特色,上坡的四条大花船分别由冒洞境社、乌石境社、龙头境社、下方境社四大社组成,每年游船活动现场都有数万人围观,非常震撼,四大园年例也被称为“粤西年例之王”。
“飞马做年例,茂名变空城。”鳌头飞马年例活动组织者郑足打趣地说,飞马年例每年从农历正月二十五开始起年例,当天把飞马四大公庙和近50条自然村的土地庙神像请出来集中在广场上,然后连续三天游神。作为全国武术之乡,飞马的武术、醒狮表演是年例活动的重头戏,“狮子过山”更是群众的最爱。到了正月二十八就是亲朋好友汇聚的美食盛宴会,又叫做“食年例”。从正月二十五到二十八的整个活动过程就形成了具有飞马特色的飞马年例文化节,成为凝聚人心、推动乡村振兴的美好的节日。
专家学者为年例发展建言献策
“不虚此行!”市文化馆馆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邹志对于当晚的活动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他从年例的民间艺术表演、培育春班文化品牌、非遗保护和传承等角度解读了年例活动的文化价值。指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年例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好,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各种民间艺术和文化活动的加入,以及“体育+”赋能让年例更加精彩纷呈,增加了村民的凝聚力和幸福感。
邹志对年例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出5点意见:一是深入挖掘每个年例的文化内涵,保护特色;二是培养传承队伍,打造传承基地;三是推动非遗进校园;四是加强宣传,多渠道多方位吸引民众参与;五是打造相关的文化品牌活动,将年例推向更广阔的平台。
廖君总结补充认为,将年例和“引客入茂”相结合,让游客有体验感、参与感,增强互动性;还要制定地方法律法规对茂名年例活动进行保护,也希望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拍摄纪录片、影视片,通过互联网推动年例的保护传承。
5位嘉宾还接受了观众提问,认真解答了“妆春”与“飘色”的区别,四大园名称由来等问题。最后观众为嘉宾们献上鲜花,活动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据悉,此次活动得到了高州市众智集成墙板销售有限公司、茂名滨海新区电城至强皮肤科诊所以及茂南区鳌头镇飞马年例文化组委会、广东国信工程监理集团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