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夫人文化研究

从“高凉沉香”到“电白贡香”(上)

——兼论冯冼家族对电白沉香的历史贡献


李爱军 戴国伟
  摘要:电白沉香历史起源于古高凉南朝宋时期,随着汉代以后我国海外沉香朝贡贸易的发展逐渐兴盛起来,距今已1500多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从南朝梁到唐代,以冼夫人、冯盎为代表的冯冼家族对高凉沉香的海外贸易与本土采集加工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太宗问香”的历史佳话。宋代高凉地区沉香产业进入发展高峰期。明清时期,随着农业产业分工的细化等原因,电白这个古高凉的核心区延续着沉香产业传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电白开沉香人工种植的先河,复兴与弘扬“电白贡香”历史文化,成就了“中国沉香之乡”的美誉。
  一、汉唐沉香文化与岭南香料海外贸易
  (一)汉唐时期的沉香文化
  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了用香、佩戴香草的记载。近年,在对广州南越王赵佗墓考古中,就发现放置着盛放香料的香盒以及三件铜制熏炉。1972年发掘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时,也发现有香囊、博山香熏炉。可见,汉代的皇室、上层贵族已经有了焚香的雅好。
  沉香是“香料之王”,古人常以能否沉水的程度将沉香分为“沉水香”、“栈香”、“笺香”、“黄熟香”多种等级。关于沉香历史记载和文物考证,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成帝永始元年,宠妃赵合德赠与皇后赵飞燕的贺礼中包含有“沈水香”,这是沉香最早的典籍记录。东汉杨孚在《交州异物志》中有沉香实物认知的最早记载:“密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中则沉,是谓沉香。次有置水中不沉、与水面平者,曰栈香。其最小粗者,名曰椠香。”
  傅京亮认为,中国香文化是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关于沉香的用途,周嘉胄在《香乘》自序中说:“香之为用,大矣哉。通天、集灵、祀先、供圣、礼佛,借以导诚祈仙,因之升举。至返魂、社疫、辟邪、飞气,功可回天”,“有供焚者,有可佩者,又有充入药者”。汉代宫廷和上层贵族对香料的需求首先表现在世俗生活中对香料的追崇,香料在庆典仪式、雅致生活等的奢侈用品。魏晋六朝时期,宫廷贵族开始用沉香祭祀,用沉香祭祀起始于梁武帝:《隋书·礼仪志》记载,梁武帝在南郊祭天和明堂祭祀五帝的仪式中都使用了沉香:“……又南郊明堂用沉香,取本天之质,阳所宜也。北郊用上和香,以地于人亲,宜加杂馥。”另外还有大量是作为建筑材料和“斗香”等奢靡消费。
  魏晋时期,沉香消费扩展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使用香料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流行风尚。在医疗、美容、饮食、服饰、美化环境等方面广泛应用。更认识到沉香的药用价值,如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名医别录》卷1中就把沉香列为上品。唐代李珣《海药本草》也记载:“(沉香)主心腹痛,霍乱,中恶,清神,并宜酒煮服之;诸疮肿宜入膏用。”可见,魏晋到隋唐时期,沉香已经成为名贵中药材。
  六朝、隋唐时期,随着佛、道宗教的兴盛,沉香、檀香等香气沉郁的香料也被引进到寺庙、道观,成为宗教崇拜的载体。古印度多产香料,佛教认为“香为佛使”。传入我国以后,人们将佛经中“供香”浴佛”与中国传统焚香祭祀的仪式相结合,《浴佛功德经》卷1记载:“香汤浴佛之事:若浴像时应以沈水、白檀、紫檀、熏陆、郁金香、龙脑香等于净石上磨作香泥,用为香水,置净器中。”南朝梁武帝和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南海诸国朝贡香药分别有7次和5次。这与当时佛教兴盛有很大关系。本土道教也结合了佛教的焚香仪式,李白《赠江油尉》中诗句“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就是道教焚香的真实写照。香料与宗教文化结合紧密,带动了六朝、隋唐时期的香料需求。
  隋唐时期,香料的广泛使用的社会风尚,也反映适合当中,据李其霞相关研究统计,在魏晋时期共75位诗人创作出342首涉香诗,且后世涉香诗数量呈逐步上升趋势。在《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中更有2000余首涉香诗作内容涉及祭祀、禅思、游仙、饮食、节令、医药等多个方面。香料成了一种风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汉唐时期岭南沉香的海外贸易
  以岭南广州、合浦等港口为中心的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又被称为“海上香料之路”,它是我国通向东南亚、西亚各国的重要海上大通道,从汉代开始,我国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西与大秦、安息交市海中,或至扶南、交趾贸易。”
  根据东汉杨孚《交州异物志》、三国吴万震《异物志》、东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等关于岭南香料的早期史料记载,汉代人们所使用的植物类香料沉香、肉豆蔻、丁香、檀香木、苏合香、乳香、没药、迷迭香等,多为古代天竺国和中南半岛的真腊、林邑、扶南、交趾、日南、九真等地所产,根据阿拉伯人马苏第《黄金草原》记载:吉蔑(真腊)沉香为上品。《梁书·诸夷传》记载:“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出金、银、铜、锡、沉木香”;“林邑国者……又出玳瑁、贝齿、吉贝、沉木香”。
  汉代、三国魏晋时期,沉香、麝香、乳香、苏合香等名贵香料,都来自海外各国。汉代、三国时期的交趾郡、日南郡、九真郡都是中原政权管辖下的交州设郡,当地官员和土著首领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在南朝数学家祖冲之的《述异记》中记载:“汉雍仲子进南海香物,拜为涪阳尉,时谓之香尉”。《三国志·士燮传》也记载:“(交趾郡太守士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
  从汉代开始,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海外各国的沉香等名贵香料,通过进贡与民间贸易等形式运到我国广州等港口,然后再销往我国南京、长安、扬州等都市。六朝时期,出现海外“商船远届,委输南海”的情景。对外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或丝织物为大宗。进口的商品以香料、吉贝、犀角、象牙、琉璃、宝石、珠玑等为主,其中又以香料为大宗。日本高僧真人元开所著的《唐大和上东征传》记载:“(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舶深六七丈”;中唐时期的韩愈在《送郑尚书序》也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隶岭南节度府……蜂屯蚁若耽浮罗、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腊、干陀利之属,东南际天地以万数,或时侯风潮朝贡,蛮胡贾人,舶交海中。若岭南帅得其人,则一边尽治,不相寇盗贼杀,无风雨之灾,水旱疠毒之患,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这些史料都真实反映了隋唐时期广州港口海内外商人参与香料贸易的盛况。
  二、高凉沉香的起源与发展
  南粤古高凉地区主要包括今阳江市与茂名市,这一地区地邻南海,北依云开、云雾山脉,地处北纬21-22度之间,常年平均温度在20-30℃之间,是典型的热带亚热带气候。低山丘陵与河谷地带的沙质土壤,非常适合沉香生长,在古代当地有着大片的野生沉香林。当地夏秋季节的多雷电天气,成就了沉香自然结香的有利环境。
  作为名贵香料,隋唐时期,沉香价格昂贵,根据新疆大谷出土的相关隋唐文书记载:“沉香壹分,上直钱陆拾伍文,次陆拾文,下伍拾文。”折合下来,一两白银约能购买沉香5-7克,无怪乎古人有“一寸沉香一寸金”的说法。海外进口的高昂价格与巨大商业利润,促进我国沉香产业的发展。汉代高凉县归合浦郡管辖,与交趾各郡同属交州,高凉俚人与交趾俚人又属于同一民系,两地政治与经济关系密切。高凉与海南等地成为续交趾、林邑之后,我国沉香采集与加工的重要地区。当地沉香采集与加工的产业化大约始于南朝初年。
  据《太平御览》卷982南朝宋著名高僧竺法真在《登罗山疏》记载:“沉香,叶似冬青,树形崇竦。其木枯折,外皮朽烂,内乃香。山虽有此树,而非香所出。新会、高凉土人斫之,经年,肉烂尽心,则为沉香。出北景县,树极高大,土人伐之累年,须外皮消尽,乃割心得香。”文中的高凉、新会就是现在的新会、阳江、茂名等地,竺法真记述了当时岭南新会、高凉出产沉香的情况,而且详细记载了采香的技术细节。这是目前找到关于高凉采割沉香的最早记录。
  据唐刘餗《隋唐嘉话·补遗》记载,贞观五年(631年),高州总管冯盎向唐太宗进贡沉香。唐太宗问冯盎:“卿宅去沉香远近?”对曰:“宅左右即出香树,然其生者无香,唯朽者始香矣。”当时高州都督府管高、春、罗、辨、雷、崖、儋、新八州,说明隋唐时期整个高凉地区半野生半人工的沉香采集业已具有一定规模,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唐六典》卷3“户部郎中员外郎”记载,岭南道向朝廷进贡的物品就有沉香、甲香等。
  北宋张师正《倦游杂录》记载:“沉香木,岭南诸郡悉有之,濒海州尤多。交干连枝,冈岭相接,数千里不绝。叶如冬青,大者合数人抱,木性虚柔,山民或以构茅庐,或以为桥梁,为饭甑尤善。有香者百无一二盖木得水方结,多在折枝枯干中。或为沉,或为煎,或为黄熟。自枯死者,谓之水槃香。今南恩、高、窦等州惟产生结香,盖山民入山,见香木之曲干斜枝,必以刀斫之成坎,经年得雨水所渍,遂结香,复以锯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结为斑点,亦名鹧鸪斑,燔之甚佳。沉之良者,惟在琼、崖等州,俗谓角沉,乃生木中,取者宜用薰裛。黄熟乃枯木中得之,宜入药用。其依木皮而结者谓之青桂,气尤清。在土中岁久不待刓剔而精者,谓之龙鳞。亦有削之自卷,咀之柔韧者,谓之黄腊沉香,尤难得。”
  北宋名相丁谓在《天香传》记载:“雷、化、高、窦亦中国出香之地,比海南者,优劣不侔甚矣。既所禀不同,而售者多,故取者速也。是黄熟不待其成栈,栈不待其成沉,盖取利者,戕贼之也。非如琼管皆深峒,黎人非时不妄翦伐,故树无夭折之患,得必皆异香。曰熟香、曰脱落香,皆是自然成者。余杭市香之家,有万筋黄熟者,得真栈百筋则为稀矣;百筋真栈,得上等沉香数十筋,亦为难矣。”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中记载:“广管罗州多栈香树,身似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皮堪作纸,名为香皮纸,灰白色,有纹如鱼子牋。”唐代的罗州就是今天的化州,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香树不仅限于沉香的加工,还利用香树皮加工香笺纸产品。
  从以上史料判断,从南朝到唐宋时期,岭南沿海地区均有大量的野生沉香树。目前,茂名市浮山岭仍可以发现零星的野生沉香树。高凉地区的南恩州、高州、窦州与海南岛俚人已经掌握了对野生沉香斫砍的沉香、采集技术,成为中国沉香的主要产区。高凉沉香产品作为礼品,进贡朝廷,同时销往长安、杭州等全国大都市。由于高凉沉香产业繁盛,香农急于采香导致品质下降,出现杭州市场难得上品沉香的现象。可见,当时高凉与海南对全国沉香市场影响巨大。沉香加工品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化州有香皮纸的加工产品。(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茂名市俚人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