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泗水镇

以“荔”为媒激活庭院经济提升乡村风貌


扫一扫更精彩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邓晖晖 通讯员 龚珊
  彩虹般的村道,环绕着村庄;新建的凉亭雅古朴致,衬托着古荔园;复古“老爷车”造型的观光车辆载着游客,探幽园区;镇上家家户户门前美丽庭院绿树菜圃,花果飘香……去年12月以来,高州市泗水镇乘借高州市根子镇柏桥融合示范区(柏桥荔博园)建设东风,在党建引领之下,滩底古荔园以及滩底村庄实现美丽蝶变。
  据了解,高州市根子镇柏桥融合示范区(泗水镇大联滩底段)总投资超6000万元,聚焦环境整治、风貌提升及庭院经济,依托滩底古荔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集荔枝种植、文化传承、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而作为高州市根子镇柏桥融合示范区的关键节点,泗水镇坚持党建引领,铆足劲头,抢抓政策机遇,以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的姿态统筹优势特色资源,致力打造以荔枝产业为中心,结合荔枝文化、休闲、生产、加工、营销为一体的庭院经济示范。
  党建引领 成立自然村党支部
  高州市根子镇柏桥融合示范区(柏桥荔博园)把泗水镇滩底古荔园、分界镇南山古荔园等周边荔枝产业资源统筹起来,辐射带动多个镇产业发展。
  泗水镇牢牢把握发展东风,在高州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以党建引领推动滩底乡村的发展。
  在泗水镇滩底村,一大早村民就在党支部的号召下便拿起扫帚等工具,收拾自家门前的散落的荔枝枝叶,整理物料,打理小庭院。村子干净整洁的面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打扫、清洁。
  村民说,以前大家都羡慕隔壁的柏桥村、元坝村,从去年起,村子开始快速发展,大家都愿意保持干净的卫生环境,“这样自己住得也更加舒服。”
  泗水镇大联村委会滩底村在泗水镇党委的指导下成立滩底村党支部,按照“六有”标准建设村民小组党组织活动阵地——滩底村党群服务站。党群服务站坐落在庭院经济示范点的核心地带,作为党支部开会议、调解纠纷的固定场所。
  滩底村党支部通过整合外出党员、外出乡贤、村民小组长、志愿者等力量,创新发展由镇党委牵头抓总,通过“党支部+村民小组长+志愿者”多方联动参与项目建设的模式,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多方参与”的工作合力,凝聚党组织引领的向心力和号召力。通过迅速成立党支部,组建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滩底村的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统一”模式下 农房风貌焕然一新
  泗水镇大联村是茂名荔枝核心产区之一,茂名四大古荔园之一的滩底古荔园坐落于此,村庄古树环绕,有着深厚的荔枝文化底蕴。
  走进泗水镇大联滩底村,古荔园绿意盎然,农家小楼掩映在荔枝林间,风貌统一的岭南风格农房,整齐划一。在主村道上,绿美庭院摇身一变成了乡村酒馆、特产店、文创礼品馆、乡村美食店等,乡村烟火气扑面而来。
  “过去村庄杂乱无序,哪有如今的面貌!”村民纷纷感慨说。去年以来,以建设柏桥荔博园为契机,泗水镇对滩底村的庭院群落进行“微改造精提升”,150多栋农房按照岭南风格进行提升,整个村子焕发出新活力。
  记者了解到,泗水镇创新使用了“三统一”模式:统一由国企采购原材料和设备;统一分包由富镇强村公司施工;统一由镇街组织验收和落实“政府奖补”。泗水镇这样的做法调动了群众积极性,提高了施工效率,施工成本也降低了45%。新模式的应用,让建筑外观展现出高雅庄重的气质,更保证了风貌提升质量,使用寿命大幅延长,实现了质量与效率的双提升。
  随着彩虹般的环村路建成,村民群众主动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在房屋周边按照“宜蔬则蔬、宜景则景、宜果则果”的原则,打造了一批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和小公园,“四小园”的遍布让滩底村的整体面貌为之一新,村民们纷纷感慨,环境好了,游客多了,生活也更美好了。
  庭院经济 让村民足不出户创收盈利
  泗水镇大联村是柏桥荔博园规划蓝图里的一部分。作为2024年茂名市“百千万工程”集聚提升类典型村培育对象,大联村乘借市“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的东风,用好用活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以“美丽庭院”创建为抓手,将闲置房屋、空地和庭院进行整合利用,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探索“美丽庭院+美丽经济”模式,先行性高标准打造了20户庭院经济示范点,致力发展一条以荔枝产业为主,集种植加工、文化传承、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庭院经济示范带,走出一条“小规模、大群体,小商业、大产业”的特色庭院经济发展路子。
  记者在大联村看到,通过将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庭院、家庭作坊整合利用,打造成荔枝龙眼加工坊、蜂蜜加工坊、餐厅、茶馆等庭院经济示范点,其中有9户为原有产业,9户为新增产业。
  20户庭院经济示范点自正式投入运营以来,通过全民徒步节、百人食荔比赛、周末嘉年华系列活动……累计吸引了3万多人次前来大联村体验和参观消费,“人气”转化为村民实实在在的收益。大联村不仅成为今年附近市民最热门的乡村旅游胜地之一,更让当地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创收盈利,助力庭院经济发展壮大,成功点燃泗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泗水镇党委聚焦党建引领庭院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成立庭院经济工作专班,创新实行“一院一策一班子N干部”制度,通过坚持“一院一策”,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挂点联系的班子每天进“院”入户与运营户主交流分析经营策略、店铺布局、新增业态等问题,帮助持续优化庭院环境、丰富经营业态、把好食品安全关,确保每个示范点“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原有的有基础、有特色的产业仍交由村民自主经营,镇党委根据村民经营实际帮助村民进行外立面提升、统一建筑风格,升级改造作坊和产品包装,助力村民将原有产业做大做强,预计可实现每户村民年经济收入比往年增加50%以上。”泗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是新增产业,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经济合作社通过以协议形式租用村民的闲置用地和附屋,由经济合作社集中发包再租给企业,所得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
  接下来该村将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载体作用,围绕庭院经济的生产、管理、加工、贮藏、运销等,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基本技能,助力产业增效,村民增收。
  分类经营管理 强村公司与村民双向“奔富”
  泗水镇大联村荔枝、龙眼、四季豆种植历史悠久、优势明显,历来都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村民依靠蜂蜜生产、鲜果采摘及初级加工为主,业态单一,传统销售渠道狭窄,产业不成链,乡村产业发展具有局限性。为突破产业瓶颈,聚力延链强链,泗水镇立足户情实际,对新增产业和原有产业实行分类管理经营,致力提升运营效益,实现强村公司与村民双向“奔富”。
  原有产业“点上出彩”。泗水镇根据村民经营实际帮助村民进行外立面提升、统一建筑风格、升级改造作坊。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手段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助力村民原有产业做大做强。如滩底原生态荔枝蜜产业,以前的蜂蜜卖25元/斤,现在经过升级改良可以卖到35元/斤,今年比以往增收约1万元。
  新增产业“面上开花”。泗水镇滩底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把村民手中闲置的房屋或空地流转回来,统一交由强村公司运营,经过招商引资,吸引“茂捞捞餐厅”“荔下语茶”“滩底酒铺”“豆腐花店”等庭院经济示范点。
  记者看到,滩底村汇聚了独具风味的高凉小吃、传统糕点和特色美食,荔枝柴烧鸡、荔枝碳烤鸡翅、特色凉粉草、簸箕炊、豆腐花和豆饼角等等,既有乡土味,又有文化味,特色鲜明,体验感满满。强村公司还深挖当地文化,研发出文化衫、帆布袋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进一步擦亮滩底古荔园文旅IP。
  “我们还将探索建立庭院经济激励机制,通过细化激励措施,形成良性竞争,提高庭院经济示范户经营的积极性,以带动更多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增收致富。”强村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泗水镇还积极谋划打造主题化、特色化、服务标准化的精品民宿,让乡村游“流量”变“留量”,走出富民兴村新路子。
  未来,泗水镇将继续走稳走实庭院经济特色发展路径,打响泗水荔枝文化品牌,提升泗水知名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百千万工程”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