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宝圩镇黄栀子收购价创新高

种植“栀”路唱响丰收曲


  ▲周英杰(左)到栀林与农户交流今年的丰收情况。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黎雄摄

  成熟后表皮呈金黄色的黄栀子。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黎雄摄

■记者 严志强
  本报讯
眼下,正是黄栀子成熟丰收的季节。连日来,在化州市宝圩镇,小山岗上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农户们正提着篮子、桶子穿梭在栀林间,忙着采摘、搬运新鲜黄栀子,呈现一派乡村丰收的喜悦景象。
  种植“栀”路挑战多
  据了解,黄栀子药食同源,黄栀子从花到果、根皆是宝,用途广泛,特别是果实除了可作中药外,目前广泛应用于提炼多种天然色素,如栀子黄、栀子红、栀子蓝、栀子黑等等,果实也可用作饲料添加剂,这几年调味料市场对于黄栀子更是青睐有加。2011年,从事农业多年的周英杰在化州市宝圩镇尝试种植黄栀子,试种成功后,2012年,他牵头成立长誉黄栀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当地有种植经济作物经验的农户种植黄栀子。“农户关心的是收益,由刚开始的怀疑到逐渐接收到推广,都要经过一个过程。”随着种黄栀子收益好的事实传遍乡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合作社也不断发展壮大。
  长誉黄栀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掌舵人”周英杰的带领下,以“合作社+农户”模式,以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开展黄栀子产业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时,黄栀子鲜果收购价每斤最高可以达到5元出头,栀子鲜花也很贵。最高峰时合作社合作农户总种植面积超1万亩,包括临近的广西辖区乡镇、高州辖区乡镇以及化州北部多个乡镇。”周英杰回忆起往事,“2014年开始,市场收购价格大跌,甚至跌破1元/斤,直到2018年才有所回暖,随后价格一路上扬。”
  周英杰坦言,自从市场价格下跌后,许多该镇栀农就放弃了这一作物。周英杰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坚持种植黄栀子的农户并不多,但是对于这个产业他一直没有放弃,也呼吁大家别放弃。他一边钻研培育基地土壤、提升管理种植技术,一边积极联系厂家寻找销路。作为牵头人的他一直在努力,等的就是产业的第二道曙光。
  收购价格迎新高
  化州是中国化橘红之乡、粤西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也是中药材种植大市。23个镇(街道)大力发展化橘红、沉香、桂圆、广藿香、牛大力、黄栀子等一大批中药材。近年来,化州市以助力“百千万工程”为目标,将中医药产业打造为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化州市长誉黄栀子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宝圩镇的中心地带,如今既是一家农资店,又是一个黄栀子的集散地。“这袋53斤,那一袋47斤,都登记上……”近日,长誉黄栀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周英杰忙前忙后收购着农户打包送来的黄栀子鲜果,收购整备后将发往外省的合作厂家。
  在周英杰的努力下,长誉黄栀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前些年与湖北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签下保底包销合约,自此他有了底气。“在我合作社,这些年来收购社员种植的黄栀子保底2元/斤,而今年更是创历史新高,目前我给的收购价基本上都是5元/斤以上,品质好的可以给到6元/斤。”周英杰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地是农户的,果苗、农资、管理,平均一亩的成本不超300元,每亩80—100棵,管理技术好的亩产超过2000斤。这投入产出比相当喜人。”
  宝圩镇高岭村的老村长陈周伟今年已经71岁了,从2013年开始,他一直坚持种植黄栀子,今年迎来丰收年,他便召集家人一起来采收。“在周社长的技术指导下,我一直都觉得这个行业可以,而且种黄栀子易管理、成本低。”陈周伟表示,趁着身子骨还硬朗,就搞点种植,想不到今年还获得大丰收。
  黄栀子春末夏初收花,秋末初冬收果,今年特别沉甸甸。“以宝圩为中心,方圆30公里,希望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这个行业。”周英杰表示,从推广到传帮带,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未来,他会坚守农业行业并尽力而为,在黄栀子产业这个赛道,与农户一起唱响丰收之歌,畅享乡村振兴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