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高州市锚定“走在前列、争当示范”目标
蹄疾步稳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

顺达现代农业产业园。

大型城市综合体潘州广场。

电商直播荔枝销售。

农村风貌提升。

泗水镇滩底村“农家院”。

蒲康电子轻工产业园区。
高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茂名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书记黄坤明调研高州讲话精神,以去年11月省“百千万工程”现场会为新起点,加快把工业做大、农业做强、城乡做旺,以时不我待的势头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努力在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争当示范。获评省“百千万工程”考核创先类县市优秀等次。获批建设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创新实验区,这是全省首个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命名的改革创新实验区、非珠三角地区首个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被确定为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县、省农房质量安全风貌提升和农房建设试点县。
夯实载体平台建设,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
围绕重点培育金属制造、食品加工、电子电器、轻工纺织、医药健康等主导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建强以高州产业转移园为核心,以城东、石鼓、蒲康、长坡、分界等园区为支撑的“一园多区”产业发展平台。借力佛山帮扶高标准建设产业转移合作园,打造工业园1.27万亩。全力保障项目“拿地即开工”,大力开展征地拆迁和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盘整工作,扩征和盘活用地4957亩,新建标准厂房26万平方米。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引进申菱环境等产业项目101个,中财管道、佛山照明、国星光电等一批超千万元项目建成投产。前三季度,高州规上工业增加值23.03亿元,同比增长1.8%。
打造特色优势集群,写好“土特产”致富文章
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推动要素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带动农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目前建成荔枝、龙眼、丝苗米等9个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关联项目50多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9家,年加工农产品超百万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将荔枝特色产业发展得更好”的殷殷嘱托,努力擦亮“荔枝之乡”金字招牌,对14万亩低效荔枝品种实施改造,引入冻眠锁鲜技术,建成中国首个荔枝AI“高智荔”,举办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和产销对接会,推动荔枝种植、保鲜、加工、物流、销售等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今年荔枝总产量20.82万吨、总产值24.57亿元,实现了荔枝“小年”增收。同时,在石鼓镇建成了集生猪、丝苗米两个全产业链于一体的顺达农业产业园,让“米袋子”“肉盘子”更加优质、更有保障。
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打造城镇化高州模板
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完成全市“7+1”城镇化发展规划。高州城区总规划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增加至42平方公里。在城东片区高起点建设“未来社区”,建成了以首个大型城市综合体潘州广场为核心的城东商圈、城东公园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南片区,占地300多亩的2026年省运会分会场带动了区域加快建设,正规划建设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同时,持续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力度,整合“麻雀学校”134所,新建、扩建中小学校4所,新增学位约3650个。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组建以城带乡教育集团18个,以城区高水平学校带动镇级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城区3家医院与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省妇幼保健院合作或冠名共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县域内住院率达96.7%、镇级住院率达43.9%,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镇”。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描绘城乡融合新画卷
投入资金3亿元对全市25个镇街开展“美丽圩镇”建设品质提升行动,通过雨污分流管道建设、街道硬底化黑底化升级改造,重新规范停车位,推进街道绿化、亮化、美化等措施,匠心扮靓了小镇颜值。从服务配套、圩镇业态入手,改造提升镇街农贸市场28个,每个圩镇建成1至2个公园。在去年建成曹江“高凉墟”的基础上,今年依托渔网文化基础,创新谋网、织网、展网、卖网、用网全产业链条,通过改造美化旧街巷、活化提升老旧建筑,打造了集产业、贸易、餐饮、文旅于一体的石鼓“渔网小镇”特色镇。同时,深挖乡镇特色资源禀赋,做大做强12个省级专业镇,形成一批在全国全省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镇名品。根子“中国荔枝第一镇”、分界桂圆加工专业镇、石鼓渔网渔具专业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盘活乡土资源资产,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深入开展“村企共建、村村结对”行动,推动20个特色村与佛山市20个经济强村、20家龙头企业持续深化合作,落实浮山村桂圆烘干厂、荷垌村农副食品加工、东方村桂圆肉加工作坊等一批产业帮扶项目,预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沿“鉴江印象”示范带沿线建成富硒水稻、番薯、荔枝、龙眼、香蕉、火龙果、淮山薯等超千亩现代种植基地7个,省级生产专业镇村7个,直接带动超20万农民就近就业。拓宽“鉴江印象”示范带全线碧道,建成21个景点、30个农业观光采摘基地,打造了鉴江人家、高车水乡等众多网红景点,助推全域旅游火热发展。以建设全省首个荔枝主题服务区——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为牵引,创设总面积1.5万亩的融合发展区,大力打造以荔枝、龙眼文化景点为主线的“甜美果海游”。举办“文体+”赋能乡村振兴活动,发展旅游经济、庭院经济、赛事经济、夜间经济等,形成了柏桥“荔博园”、储良“龙眼坊”、滩底“农家院”精彩节点,推动“农文交旅商”融合发展。在泗水滩底村坚持“微改造、精提升”,融入当地荔枝文化元素带动群众发展乡村庭院经济,庭院经济户从2023年的11家发展为当前的33家,收入由2023年30多万元增至200多万元;同时,挖掘滩底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催生“短剧经济”新业态,成立“粤港澳(茂名)三农短剧拍摄创作合作区”,举办“金荔杯”中国(茂名)首届短剧邀请大赛开幕仪式,吸引20多支短剧创作团队进驻并拍摄取风,加快培育“微短剧+农产品”新业态。
深化改革创新示范,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创新推进市直机关党组织及老干部与乡村振兴重点村党组织结对共建,以“五个一”系列活动为抓手,仅1个多月就谋划实施利民项目280多个、民生实事360多件。强化典型带动,投入资金1亿元开展全过程闭环典型村创建擂台赛,以赛代促、以奖代补,掀起典型村创建“比、学、赶、超”的工作热潮。以打造省农房质量安全风貌提升和农房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创新推行农房风貌提升“三统一”“四工序”减环节、降成本模式,外立面施工效率提升幅度高达50%以上,平均投入成本从原来的130元/平方米减少至70元/平方米,累计完成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及景区景点沿线800公里约13600栋新增农房的风貌提升。创新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在全省率先推行“F+EPC+O”模式(投融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总承包),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资金来源问题,正推进整治4个万亩方、18个千亩方。坚持“一网五做六行动”,通过构建“商协会+乡贤”帮扶一张网,做好顶层设计、做透思想动员、做实项目对接、做活典型引领、做足服务保障,创新开展乡贤“反哺家乡”六大行动,促成了近500个帮扶事项和一大批产业项目。积极探索“文体+”赋能“百千万工程”,举办了村BA、村K、村棋、村乒等系列“村赛”,带动超1500个摊位出街,拉动销售额445万,大力带旺城乡烟火气,将乡村“流量”变为文旅消费“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