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区近1300家乡村“微工厂”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

工厂就在家门口 上班顾家两不误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俊明
  “我在分拣牛大力,把大小、成色分开。”电白区望夫镇花山村的李姨乐呵呵地说,在这里工作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还能兼顾干些农活和打理一些家庭事务。
  日前,记者走进坐落于电白区望夫镇花山村的牛大力加工厂——广东嘉发中尚农业公司,一股浓郁的牛大力气味处扑鼻而来,映入引帘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10余位工人与李姨一样在做牛大力分拣工作,还有的工人在做烘干工作和切片工作,有的在打包装。记者留意到,在这里工作的都是女工。这是“妇女之家”车间,加工厂由乡贤能人回乡创办,40多个工人大多是来自周边村落的村民群众。
  近年来,电白区贯彻落实省、市“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部署,鼓励乡贤能人和返乡创业能人在劳动力相对富余的乡村开办“微工厂”,涌现出一批“农村微工厂”,让农民“变身”工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电白区有近1300家乡村“微工厂”,年产值逾30亿元,带动周边近30000人就业,帮助从业人员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把车间搬回家乡,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我之前是在江门办企业,后来把厂搬回花山村,主要从事牛大力育苗种植,以及牛大力特色农产品加工。通过与村民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把人才、资金、技术导入家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广东嘉发中尚农业公司负责人张永中是花山村乡贤,他表示,回乡创业主要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也有成本和经营上的综合考量,还可以为乡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在“家门口”就业岗位。
  在各级相关部门的发动下,望夫外出乡贤纷纷以实际行动响应回乡创业,有人搬回了深圳的电子零部件生产线,有人搬回了东莞的手机膜生产线,有人搬回了江门的牛大力加工厂……望夫镇涌现出26家乡村“微工厂”,经营涉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塑胶制品、电子制品等,年产值达6600多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000余人,帮助从业人员“足不出村”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望夫镇乡村“微工厂”经验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推广。
  明亮宽敞的车间里,一排排缝纫机排列整齐,缝纫机“嗒嗒嗒”响个不停,70多名员工坐在缝纫机前,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大部分都是妇女,忙着缝布料、剪线头、缝边、压线头等工艺,赶制烘干机的防护罩。这是坐落于电白区黄岭镇白石村的茂名市布莱达纺织品有限公司日常工作情景。
  “工人都是本地村民,以前她们大多是在外打工,如今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黄岭镇茂名市布莱达纺织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工人工资按件算,一般每月能拿到4000多元到7000元。
  据了解,布莱达纺织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以加工烘干机防护罩为主的代加工企业,以来料加工、订单生产经营方式为主。公司于2023年在黄岭镇创建子公司,打造“乡村振兴车间”,将部分干衣机布罩、各类电器产品防尘罩、帐篷、户外天幕等产品的加工生产放到子公司生产,年产值达1500万元。
  “我之前都是在外地打工,现在回来工作,工厂就在村里,既有三千多元收入贴补家用,又可以照顾小孩。”今年35岁的黄岭镇白石村李女士说道。
  近年来,黄岭镇充分盘活资源,以镇、村党组织为引领,多方联系外出发展的乡贤,整合乡贤创业的人才、资金、项目等优势,盘整全镇可利用土地,通过“支部+村庄+公司+农户”捆绑发展模式,激发党组织活力,引领人才回乡创业发展,同时推动当地有基础的合作社向“乡村工厂”发展,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特别是大力推行“让妈妈回家”项目,鼓励外出打工的妇女回到家乡就业,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据统计,黄岭镇辖区内目前共有乡村振兴车间18间,让村民有着更为灵活的就业空间,累计带动近800人就业。

  畅通沟通渠道,搭建乡贤返乡创业新桥梁
  茂名市在推进“百会帮百镇”工作中聚焦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向发力,电白区掀起了创办乡村“微工厂”的热潮。据了解,为畅通乡贤回乡投资创业的渠道,电白积极引导乡贤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领办、合办产业联合体,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入股、股权奖励、收益分红等方式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在财政、金融等方面为乡贤回乡办企业提供便利,以实际行动支持乡贤把工厂搬回“家门口”。同时,电白区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乡贤人才库和乡贤创业项目库,定期开展走访、座谈、推介等活动,畅通乡贤与家乡的沟通交流渠道,搭建乡贤返乡创业新桥梁。
  电白区做实做细招商引资配套服务工作,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的原则,鼓励各村集体利用闲置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资源进行改扩建,及时解决“微工厂”用地问题。加大对“乡村微工厂”项目建设的服务保障,及时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短板,确保道路、物流平台、电商销售等基础设施完善;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用电、环评等问题,吸引项目落地。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名册,实现动态管理,强化就业服务,持续做好政策宣传、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工作。
  电白区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外出参观、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多次组织“微工厂”业务骨干到外地现场参观企业经营模式和人才管理方式,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此外,政府还定期联合职业培训学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微工厂”就业。电白乡村“微工厂”为村民搭起了就业增收“大舞台”,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电白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