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突击队为“百千万工程”注入青春动能

本报记者 邓海菲 通讯员 龙明志 刘天炜
“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在全市上下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浪潮下,化州共青团始终坚持为党分忧,创新探索“引进来、服务好、求实效”工作模式,寒暑假期间成功发动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逾40所高校的144支队伍将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到了橘州大地,助力化州“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千方百计引进来
化州共青团坚持“镇村出题、高校揭榜”工作原则,以“县域+高校”的合作模式助力高质量发展。引导好“镇村出题”。印发《化州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将实施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服务镇村发展正式列入工作重点。结合该市工作实际,引导各镇村尤其是典型镇、典型村紧扣本地“百千万工程”主攻方向,提出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需求,化州共发布涵盖特色产业、绿美化州、乡村集体经济、规划建设、公共服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各类需求199个,实现镇街全覆盖、典型村全覆盖。对接好“高校揭榜”。发挥优势,充分依托茂名市大学生成长促进会(化州)和化州学联等单位联系该市户籍大学生的桥梁纽带,通过点对点线上交流、线下座谈等方式,积极对接在省内高校就读的青年学子,引导他们牵头组建高校团队,与化州需求直接对碰,从而实现精准结对、长期结对。同时乘着推动“双百行动”的东风,以召开座谈会、邀请高校领导到化州调研等形式,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两所对口高校深入交流“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成功结对该两所高校共34支队伍。
多措并举服务好
化州共青团坚持做好高校队伍和镇村间的沟通桥梁,协调解决好高校队伍和镇村存在的“急难愁盼”。当好后勤“大管家”。通过领导班子包联制度,点对点与各镇村沟通,提出利用暑假中小学的教室给高校队伍住宿、支付一定费用在镇村食堂就餐等解决途径。面对高校队伍的探访、走访需求,化州共青团收集并提供化橘红博览馆、番石榴陈列馆、化州市博物馆、孔庙、南路革命基地等产业和红色文化基地的联系方式并与相关负责人沟通,尽量为高校队伍提供便利。建好服务“工作站”。与市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联合共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工作站,配备专门人员,统筹全市的需求开展挖掘、配对联络、长期联系等工作。同时与“双百行动”的对口高校在重点服务的乡镇如化北平定镇、化南杨梅镇等地,共建3个突击队行动校地工作站,为高校队伍开展服务提供坚实保障。做好宣传“击鼓手”。在“化州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设立“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专栏,进行宣传报道43篇,充分展现突击队行动项目典型、鲜活案例,同时将优秀案例推报到上级媒体,其中广东工业大学“智捷云”乡村振兴实践团在我市的实践活动更是被广东新闻频道长篇播出,突击队行动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不断扩大。
围绕中心求实效
化州共青团以服务产业振兴、绿美化州、文化创意等党政中心工作为破题方向,动员逾40所高校力量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服务特色产业振兴。围绕“橘红”“沉香”等特色农业、“小龙虾”“罗非鱼”等水产经济,各高校队伍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电商直播”等新技术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如广东工业大学“智捷云”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南盛街道谢村实践期间,充分利用团队研发的“渔智管家”系统,分析实时监测淡水的pH值、溶氧等指标,为当地水产养殖户提供科学指导,帮助淡水澳龙产量从三四百斤提高到六百多斤,出肉率提高到60%以上。助力绿美化州生态建设。各高校队伍以专业知识指导村庄的绿化日常管护。如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共派出26支专业队伍到化州开展活动,实现23个镇街、第一批典型村的绿美管护全覆盖,真正实现造林一处、绿美一片。打造化州文化创意品牌。各高校队伍以探访文化基地、拜访非遗传承人等形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通过制作漫画、海报、宣传片等产品,打造化州文创品牌。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郁金香文艺志愿实践队深入考察和挖掘化州独特的红色文化和研学旅游资源,精心绘制出《化州历史、红色文化旅游指南》,并承办“橘香留红韵少年颂英雄”小学生红色讲解员大赛,活动反响非常热烈。助力美化村容村貌。艺术相关专业的青年学子化身乡村绘画师,尽情挥毫扮靓橘洲大地的美丽乡村。如广东培正学院“风信子”墙绘艺术实践团在河西街道实践时,通过举办“漆染相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小朋友们体会到墙绘的乐趣,并绘就一幅幅富有化州文化特色的多彩墙绘。服务党政中心热点工作。化州共青团积极发动在鉴江街道、南盛街道服务的高校队伍深度参与到“村BA”“村K”等“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中来。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名爱广杰”实践团在“村BA”开幕式当天,兼顾志愿服务和拍摄工作,在他们的镜头下,化州首届“村BA”的巅峰对决更加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