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竹器之乡
好手艺“编织”好生活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林夏
一根根竹子,在竹编手艺人的巧手中,被编织成精美的竹编产品,随后装箱出口到世界各地。在“竹器之乡”信宜市怀乡镇,竹编技艺拥有悠久的历史,通过不断创新,不仅拓宽了产业发展道路,还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当地村民“编织”出了美好生活。
竹编文化传承逾百年
信宜被誉为“竹编之乡”,竹林种植面积保有量超20万亩。这里的丛丛翠竹既是怡人景观,也是信宜竹编的原材料宝库。信宜竹器编织工艺拥有逾百年历史,起初竹编手艺人主要使用单竹和毛竹编制日用器具,后来逐渐引入藤条等材料,使竹编产品在实用性和观赏性上都得到了提升。经过长期发展,信宜竹编形成了独特的编织技艺和丰富的产品种类。2013年,“信宜竹编”被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走进被誉为“竹器之乡”的怀乡镇,可以见到一位位竹编手艺人专注编织的忙碌身影。怀乡镇是信宜市竹器编织业发展最早的乡镇,20世纪50和60年代便生产和出口竹器产品,竹器编织品种广、覆盖面大。20世纪80和90年代,是竹编行业鼎盛时期,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编织竹器。每逢墟日,墟市上便会堆满竹器,交易场面热闹非凡。当地的竹编文化流传逾百年,如今,竹编已成为许多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竹编技艺助农民增收
怀乡镇竹编手艺人介绍,竹编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砍竹、刨青、割成筒、开篾、编织等,部分工序如开篾、喷油等可由机器完成,这不仅减轻了工作量,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他们透露,市场需求决定了哪些竹器更受欢迎。为了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信宜竹编不断创新设计和提升工艺,已经发展出成千上万种产品,如灯笼架、花篮等,这些产品不仅环保实用,还具有很高的装饰性。“信宜竹编工艺精湛,产品设计充满想象力!”“信宜的竹器很齐全,而且做得越来越精致了。”记者走访发现,人们对于信宜竹编评价甚高,并呼吁要好好保护和传承信宜竹编文化。
竹编手艺代代相传,成为许多怀乡竹编手艺人养家糊口的技艺。据了解,目前信宜从事竹编工艺人员逾6万人,其中怀乡人占大部分。“从三四岁的孩童到八九十岁的长者,都精通竹编工艺。”常年从事竹器生产的手艺人陈叔自豪地告诉记者。陈叔自幼学习竹编,在竹编行业深耕了几十年。他表示,竹编这门手艺不能丢,它为大量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对于那些无法外出打工的村民来说,通过在家编织竹器实现就地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指尖技艺编织大产业
怀乡竹编手艺人编出的竹器,款式新颖,做工考究,在海外市场广受欢迎。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的怀乡镇,在“百千万工程”助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竹编,成为了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模板。
在信宜市,竹编产业已成为出口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在近期举办的广交会上,信宜的竹编企业展出了近万种竹编产品。据悉,信宜作为全国最大的竹器编织基地,其竹编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非洲、中东、日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约2亿件,产品金额超10亿元。信宜竹编,这门指尖上的技艺,正在编织着一个属于信宜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