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抓小组 建队伍 聚合力 促发展
荷塘镇以“微末梢”力量激发“百千万工程”基层活力


荷塘镇松明村沙垌自然村村中小公园。

松明村砂糖橘喜迎丰收。
本报记者 许巨滔 通讯员 朱万林 邱鑫钰
近年来,高州市荷塘镇坚持党建引领,围绕“抓小组、建队伍、聚合力、促发展”,制定若干工作措施,进一步强化村民小组党建工作,织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建强村民小组长队伍,推动村民小组规范化建设,成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为村级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强化村民小组管理 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走进荷塘镇,一幅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以松明村沙垌自然村为例,这里柏油道路干净整洁,大理石雕刻的护栏沿着清澈见底的小河向远方延伸,村中的“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生机勃勃,一片绿意盎然。特别是村中的小公园,居中坐落着一个可旋转展示中华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新式宣传栏,成为了村民们休闲娱乐、交流学习的新地标。
沙垌村的变迁,是荷塘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的生动写照。松明村共有6条自然村,常住人口2500多人。面对如此庞大的治理任务,荷塘镇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他们通过组建6个村民小组和3个党小组,实现了党建工作层层下移,细化了治理网格,让党的声音更加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理效能,荷塘镇还建立了村民小组长微信群,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无论是日常管理的琐碎事务,还是村内重大决策的商讨,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反馈。这种公开化、透明化的管理方式,不仅增强了村民小组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激发了广大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村民小组长的带领下,松明村的村民们积极参与典型村创建工作,为村庄的发展出谋划策。针对村道拓宽硬底化可能带来的空间挤占问题,村民小组长们主动上门入户,耐心细致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们通过拉家常式的沟通交流,化解了群众的顾虑和矛盾,推动了村道拓宽硬底化工程的顺利实施。
此外,荷塘镇还坚持每年年底召开村级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这一制度不仅让村民小组长们有了展示工作成果、接受群众监督的机会,也让他们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通过民主评议和考核倒逼管理,村民小组长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履职活力得到了全面调动和激发。
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 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作为高州市唯一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的镇街,荷塘镇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的实践。他们深度融合“乡村治理积分制”管理,迅速构建了“镇到村、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的四级党建网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村民小组成为了基本单元,每个村民小组都建立了一个党建网格,全镇165名村民小组长全部进驻网格,成为了网格化治理的“神经末梢”。
网格化治理模式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荷塘镇的治理效能和应急响应能力。在今年9月受台风“摩羯”影响,全市普降暴雨的紧急情况下,荷塘镇的党建网格迅速响应、齐齐发力,组织开展了疏浚排险、转移群众等工作,有效地保障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除了应对突发事件外,网格化治理还在化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埇村赤坑自然村村民小组长兼网格长苏达宝在收到两家村民因土地问题发生纠纷的信息后,迅速赶到现场进行调解。他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和劝解,最终使双方达成了共识,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这种及时有效的调解方式,不仅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维护了村庄的和谐稳定。
随着“党建网格+”工作模式的不断深入,党小组长和村民小组长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成为了党员的“带头人”和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党组织的凝聚力更强了,村组管理也更加精准有效了。
汇聚镇村组工作合力 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荷塘镇深入实施“头雁工程”,狠抓特色产业发展,农村党组织牵头领办合作社,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入股。积极探索“村组村企联营”发展路径,整合碎片化资源,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形成“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荷塘镇首个以村民小组名义成立的农业合作社位于松明村沙垌自然村。农业合作社成立后,采取“连片流转、规模经营、集约发展”的模式,成功流转300多亩土地打造砂糖橘种植基地。如今,仅砂糖橘基地每年就能解决30多名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为村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
在荷塘村樟木垌自然村,连片的鱼塘是村民致富的法宝。全村共80多亩鱼塘,有30多名村民从事罗非鱼苗养殖工作,年产值超50万元。在村党组织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樟木垌村通过集体发包鱼塘,吸纳懂养殖、有技术的村民入股,邀请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进行科学指导,推广罗非鱼池塘套养罗氏沼虾“鱼虾混养”模式,成功打造罗非鱼套养罗氏沼虾示范基地30亩,基地投产后能为村集体增收超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