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杨婆婆种橡胶,一段尘封的往事(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半岛激战正酣,在华南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场数十万人参与的大会战也拉开大幕。由150多名信宜农民组成的“信宜一中队”徒步七天到徐闻参战,书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杨婆婆种橡胶,一段尘封的往事(下)
一平
千秋功业与成败得失
现在我们到雷州半岛,几乎见不到森林,放眼几乎都是平坦的红土地,可是,有文字记载,解放初期那里确实有大片原始森林。长篇纪实报告文学《突破北纬17度》就写道:“狭长的雷州半岛北高南低……南部覆盖着一片原始大森林,连绵两千平方公里,跨越徐闻、海康两县,林地地势大抵平坦。”该书还说,这片森林里栖息着各种野兽毒蛇,甚至还包括凶猛的华南虎,数量达数十只。曾经有一次,林二师的一名战士与老虎相遇并展开搏斗,虽然最后是战士开枪打死了老虎,可是战士也被老虎抓伤。杨婆婆也说她亲眼见到过树林中老虎的身影,只是那时候老虎已经成为惊弓之鸟,被打怕了,见人就跑。
现在看来,这一片原始森林就这么毁了多可惜。可是当年大家都没有现在这样的环保意识,何况种橡胶又是当时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可叹的是,当时国内几乎没有种橡胶的专家,技术上还可以依靠从东南亚归来的一些华侨,但是决策上几乎是以苏联专家的意见为主。据《海南农垦发展史》记载:1951年11月,苏联农业部副部长高尔丹诺夫带着一批专家到粤西、海南考察,然后向中方提交了一份指导中国橡胶事业发展的意见书,提出中方要在两年之内完成华南垦殖局原计划六年内完成的750万亩橡胶种植任务。众所周知,苏联是高纬度国家,根本就没有种植橡胶的经验,当时的所谓苏联专家,只是在书本上研究过生长于热带地区的橡胶,至于实物,他们只侍弄过生长于高纬度地区的橡胶草。那是一种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草根含少量乳汁,可提取橡胶,用于制造一般橡胶制品。由于种植橡胶草的效益低下,当时的苏联试种并没有成功。然而当时苏联专家就是权威,在他们的指导下制定出来的橡胶发展方针就是先平原后山区,先大陆后海南,所以首要的垦荒目标就是地势平坦的雷州半岛。后来人们才发现在这一带种植橡胶树有一个致命弱点,抗风能力太弱,台风一来就大片折断,寒潮一来又没个遮挡,橡胶树很容易冻死冻伤。
曾任湛江农垦局局长的陈剑锋在他所著的《中国农垦农业现代化研究——以广东农垦湛江垦区现代农业建设为例》一书中说,在大开荒、大种植的指导思想下,高雷垦殖分局“建立了154个垦殖场及8个拖拉机站,依靠农业机械与人力相结合的办法,(1952年)开垦近百万亩荒地,种植了千万余株篮播橡胶实生小苗和上亿株的防风林苗。入冬以后,这些没有防护林带保护的小苗在寒风袭击下,枝叶破碎,成批枯死……首次创业遭受到了挫折,以失败告终。”
经此挫折,创业者们并未气馁。此后,他们不断调整种胶策略,比如将发展重点转向山区,尽量依山靠林(防风林),而橡胶种植的主攻方向也改为海南。即使是在非主攻方向的粤西,种植橡胶的重点区域也逐步由当初的徐闻、雷州、遂溪转移到茂名、化州等轻寒少风的丘陵地区。这样才有了1957年化州的建设农场收获新中国出产的第一滴胶水的后话。同时,创业者们通过科技手段,不断培育抗风抗寒品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橡胶种植区域不断向北延伸至信宜、高州,将早年外国专家给三叶橡胶划定的技术禁区——北纬17度线远远甩在后面,成就了世界天然橡胶生产大国的伟业。
在历史的转弯处下车
1953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逝世,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终于达成,中国面对的严峻国际形势相对缓和,西方世界对天然橡胶的禁运也因此放松,新中国发展橡胶事业的沉重任务因此大大减轻。这让决策者们有时间来重新审视和评估这一两年的工作成效,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说是华南垦殖局几年内垦荒种胶几百万亩的任务被调低、放缓,具体到高雷垦殖分局就是:“将29个垦殖所合并、裁撤为12个,10个为垦荒植胶服务的拖拉机站当中只保留两个,309个垦殖场合并、裁撤为106个。”这个巨大变化,在新中国橡胶事业发展史上被称为“大转弯”。如此一来,许多人员都要遣散,首当其冲的就是几十万民工,然后是林业工程部队的干部战士们。
杨婆婆大概也是1953年遣散的。当时她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舍得,毕竟离乡工作一年多了,也挺想家的。所以当遣散动员会一结束,许多有她一样想法的人选择了报名回乡,毕竟当时家乡刚解放,大家的生活都不错。农场给遣散的民工补偿了三个月的工资,并派军车将他们送回家乡。刚回到家那阵子杨婆婆对农场生活并没有多少留恋,只是到了几年后的饥荒时期,她才越发怀念当初那吃饭管饱的幸福日子,却不知饥荒时期农场的职工过得也很苦,忍饥挨饿也是常有的事。
其实以当年征召民工的规模,信宜派出的民工应不止一个中队,而且茂名、化州等地也会派出,只是对此事的记载如今已经所见不多。当年17岁就“参战”的杨婆婆现在都90岁了,当年二三十岁的人如今健在的恐怕已经不多。这数十万民工虽然在新中国橡胶发展史上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但他们无疑是一支重要力量,值得史书补上一笔。
如今的杨婆婆儿孙满堂,个个孝顺。虽然没有退休金,但是每个月还有两百多块钱生活补助,乐天安命的她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