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托幼”转型“托老”盘活银发经济

王如晓(市区)
幼儿园转型养老服务,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初现苗头。随着出生人口骤减,老龄化骤增,这“一老一小”的角色互换,已是大势所趋。
据报道在山东济宁,一家民办连锁幼儿园正在尝试托幼+托老新模式,计划把养老服务中心开进幼儿园。这种“一小”的资源向“一老”转化,彼此相互融合的新模式,实际上在社区服务领域已有探索。如在北京市西城区就是以融合为主,将养老服务驿站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彼此嵌合。而在江苏泗阳则出现了资源转换的成功案例:一处闲置多年的幼儿园用房被改造为养老服务中心,自今年五月份运行以来,已有附近不少老人入住。
托幼与托老,为何资源需要转化融合?探其根源,在于我国老龄化的持续深入。在社会人口结构的两端,“老升幼降”的整体变化已成定局。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3万人,较2022年减少了534.5万人。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幼儿园的生源无法得到保障;在另一方面,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急迫。能否保障每一位老年人老有所依,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解之题。
由此来看,幼儿园向养老服务转型的探索值得鼓励。考虑到幼儿园拥有场地、人员和服务的天然优势,入局银发经济可谓“触类旁通”。既可以充分盘活既有资源,为相关托幼工作人员转型就业提供出路,也能为养老服务市场注入新活力。
今年以来,“幼儿园转型养老院”的尝试已有成功先例:在山东济宁,经过长期市场调研,有人将旗下3家幼儿园关停改成托老所;在浙江金华,一家开办25年的老牌幼儿园,去年已改造成了“社区养老院”。
这样的“幼转老”,更多是形势使然。在出生率降低、生源总量减少的大背景下,民办幼儿园所受的冲击则更为明显。与此同时,养老服务需求巨大,及时止损、转换赛道,也就成了一种自救之选。
既然是转型,就不一定得全部推倒重来。应当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层面,幼儿园和养老院都具有一定的相通性,经过科学的适老化改造,有利于盘活现有资源,降低初始成本。比如,两者同属消防安全的重点场所,如果能使用现有的消防设施设计,就无需大改动,能省下一大笔花销。再如,转型也促进了保安、保洁、行政人员等原有班底的再就业,尤其是对人到中年的幼儿园教师而言,一旦遭到辞退,重新找到对口的工作实属不易。
发展银发经济既关乎民生需求,更孕育发展机遇。但要真正解决养老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只求规模不讲质量是不行的。
托老服务,关键在人。眼下养老护理、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等细分领域,人才紧缺的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当幼儿园部分转向开辟新赛道时,必须要迈过养老服务培训服务这道坎。人才转型再培养不是朝夕之功,再加上改造基础设施、强化安全保障、重新引流客户等方面的投入,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小。如果政府部门能有效给予政策性的引导和激励,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协调联动作用,就能为银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有效减轻转型的阵痛和风险。
变化的是服务内容,不变的是温情底色。正如有分析人士称,养老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将富有人情味的健康照料和具有亲切感的人际互动,带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事实上,这些职业特质也是很多幼儿园教师所具备的。若能无缝衔接,换个角度来看,也未尝不是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创新。目前,深圳、太原等城市试点“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老幼两代人共享服务,大抵也基于这一逻辑。
部分幼儿园的关停,不能完全归因于供过于求,也源于盲目扩张、缺乏特色。说回现实,“幼转老”往往将目光转向“活力老人”,他们恰恰是比较注重生活品质的一群人,有着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在人员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不断提升精准度,写好“后半篇”文章。
由“托幼”转向“托老”是拥抱变化之举,值得尝试。但涉及用地性质的变更、专业资质的审核乃至周边居民(村民)的意见,还有赖于多方协调与深入探索。从“朝阳无限好”到“最美夕阳红”,每一步都关乎民生期许。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事关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各地的有效探索是政府引导银发经济落地的一个缩影,为我们继续完善养老服务的支持政策体系带来了有益经验。银发经济是一片蓝色海洋,是一个前景美好的夕阳产业,唯有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充分释放巨大市场需求,才能真正从容应对老龄化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