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作业不能搞“花架子”


王如晓(市区)
  笔者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感叹:自己大学毕业竟然辅导不了小学生做作业。“在家搞种养、每周学做一道菜、自主进行一项科学实验……”近年来,中小学生各种实践性、体验性强的创意作业纷至沓来,并越演越烈,有部分“花式”作业连家长也不会做,甚至还闹出笑话。
  不可否认,课后作业很有必要。作为教学的延伸,作业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是巩固提升知识的途径,让学生动手动脑还“动心”的作业,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然而,若是一味求新求变,标新立异,不顾大多数学生及家长的实际,作业形式大于实质,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消解作业本身的意义,还可能影响师生关系,滋生家长、学生的逆反心理。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实践类作业,一旦孩子搞不定,要么变成了“家长作业”,孩子没上几年学,家长却因为被迫“陪太子读书”掌握了“十八般武艺”;要么变成了“商家外包”,且不论“手工作业代做”成为一门生意,连空牛奶盒、空笔芯都能化身热销品简直太荒诞。
  初衷本来是好的。“奇葩作业”刚出场之时也承载了许多美好的期待,但问题在于:价值被赋予得太多,可行性评估做得太少;总是编辑辅导作业的“专家、老师”“想当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想要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除了收集牛奶盒,或废品变艺术品,就别无它途?想要锻炼动手能力,就非得刚起步就上难度?有的一年级学生的作业,连教了几十年的退休教师也不会做。最近外地就有一则新闻:有家长反映,孩子回家的作业都是录视频,8个作业7个视频,有的老师把作业发至家长手机,让学生看手机做作业,质疑会变相养成“手机依赖”。这种担心似乎并非多余。
  有教育人士坦言,好的作业应“有趣味能胜任、有提升能迁移、有反馈能改进”。作业需要尊重教育规律,细水长流才是真;需要重过程而非结果,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需要放下对整齐划一的执念,学会引导个性化表达,欣赏非标准答案……概而言之,不能以徒有其名的“创新”,大行形式主义的老一套,以难为学生和家长而彰显自己的多才多艺。
  早在2021年,《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就明确提出,坚决纠正学校作业中存在的数量过多、质量欠佳、功能扭曲等突出问题。从外部来看,一些过细的考核层层下压,各校互相攀比成恶疾,教育评价体系被异化,课后作业沦为教学成果展示“锦标赛”,从根源上破除积弊,还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内部来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虽说家长不一定比专业人士更懂教学,但他们的声音也不应忽视,应该引起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切实为家长、学生松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要培养真人,而非伪人。课后作业不能光是“脑洞大开”、“求新立异”,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能力和实实在在的知识。教育深度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大地,我们满怀信心期待着师生减负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