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重新调整势在必行

王如晓(市区)
日前,有媒体记者聚焦乡村学校“空心化”现象刊发报道,引发社会关注。乡村学校“空心化”的原因是农村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孩子随家长进城读书、跨区域人口流动,或家长在外地谋生,带着孩子读书等。同时乡村留不住人,不少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师生往往选择进城谋发展。还有经费保障难言“给力”,一些学校出现捉襟见肘的窘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村小”从不是“弱小”的代名词,“村小”与乡镇寄宿制学校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在不断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的同时,亦需要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保障农村孩子必要的上下学交通条件,以及学习生活条件,助其能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
在这方面工作,我市茂南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今年8月19日发布了《茂名市茂南区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方案》。政策依据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方案>的通知》和《茂名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小规模学校整合撤并的通知》要求,目的是为进一步规范茂南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推动茂南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方案要求从2024年春季开始,茂南区中小学188所按部就班进行重新布局调整。
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牵涉千家万户,必须广泛宣传深入做好各方面工作,充分认识到整合的必要性和长远利益。必须让广大家长和村民认识到小规模学校的不足和缺陷。小规模学校生源少,办学条件差,占地面积小,教室简陋,功能室不足,设备设施陈旧,教育资源利用率低,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导致不少农村孩子一上学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整合小规模学校既是家长长远利益的需要,又是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按我市的工作要求,到2027学年,基本完成小规模学校的布局调整,我市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乡村教育独具特色,乡村学校“美而优”,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按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必须做好如下工作,首先是落实属地责任。整合小规模学校是一项重大的决策工程,相关镇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牵头组织、宣传、综治维稳、自然资源等部门及乡镇中心学校、村委会推进小规模学校整合工作。加强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整合小规模学校的必要性和有利之处,积极支持整合工作。
其次,优化乡镇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思路,各镇根据自身实际,实行“一镇一策”,不断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明确整合小规模学校的路线图、时间表。根据办学规模,分步推进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工作。
再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加大对乡镇学校的资金支持,着力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同时要建设好整合后的乡村学校必要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卫生健康和心理辅导室等场室(所)并配齐设施设备,补齐短板。强化乡镇学校的人员保障,加强校长、优秀教师的培养,配齐配强乡镇校长、学科教师队伍。通过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为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做好硬件和软件的保障。
另外,解决好学生上学交通问题,解决学生接送难的问题。属地政府、学校和家长共同商讨,采取多种方式接送学生上学,如开通公共汽车服务、自然村联盟集体接送等。加大资金投入,增添设备设施,把较大的面上小学改为寄宿制学校,改善住宿条件,积极开展午托或全托服务,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足够的保障。管好用好闲置校舍,妥善处理停办后学校的闲置校舍,加强对教育资产的管理与使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