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睡的农业设施变成“发展活水”

王如晓(市区)
偶尔回乡小住,我总喜欢到田间地头走走。看到农作物茂盛生长,看到农人丰收后的笑脸,自己也满心欢喜。但也看到、听到一些农田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农业机械被遗弃的情况,不禁心痛。
在乡村,我偶尔能看到喷灌设备的“大架子”光秃秃地立在田地间,电机、变压器等配套设施却不见踪影;防涝抗旱抽水设备的铁皮房破败,电线杆“有杆无线”。每到农忙季节,我市一些山区乡村有部分农田因无水而弃种,一些沟渠、田间道路被农机损坏后无人修复,无法再使用。笔者走访发现,有些地方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部分农田公共基础设施,出现损坏、弃用的现象。
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是关键。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基本补齐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受到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然而,个别地方也出现了农田基础设施“睡大觉”的怪象——部分农机设备“建而不用”“建而难用”,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供需不匹配,有些自动喷灌设备并不适用于地块分散的乡村;有些承包土地的公司,设备建成使用两三年后,承包期一结束就被弃用,而后来者仍然盲目上马建设。再如,建管不协同,部分地区在建设前未征求村民意见,建成后又疏于管理,导致设备陷入“沉睡”状态。这背后存在政绩观错位的原因,个别领导重“显绩”、重短期而轻长远,对基础设施发挥作用的持续性和实效性缺乏考量。
笔者认为,要让损坏沉睡的设施变成“发展活水”,首先要把好建设关。建设何种农业基础设施、如何布局与选址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不仅需要为政者发挥领导职能,也需要当地群众的集体智慧。因此,各方务必制定长远计划,进行科学规划,通力合作,精准识别当前农业设施建设存在的短板和缺陷,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方案并有效推进落实,防止出现“钱花了、人走了、工程废了”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为今后发展大型农庄和现代农业做准备,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化、现代化。
让损坏的沉睡设施变“发展活水”,重点要做好管护“下半篇文章”。有人说,农田设施“三分建、七分管”,建好更要管好。按照这个思路,一方面要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行管护;另一方面,要建立村级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管护专项资金账户,每年按时下拨部分资金用于管护。不容忽视的是,广大农民是农田基础设施的直接受益者,应树立群众管护的主体意识,增强在管护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实现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重建重管、管建并重”。
前不久,我市印发了《茂名市乡村产业项目点状供地实施细则》、《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以及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等,这些都是我们做好农田基础设施管护工作的政策性依据,各级政府和全体村民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建好用好农田基础设施不是“一锤子买卖”,既要着眼当下,又要立足长远;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切实让农民通过农业致富,让广大农民耕种更科学、更便捷、更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