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市在粤西地区率先构建“庭所共建”多元解纷新模式

“庭所共建”聚合力 多元解纷出“枫”景



■记者 董玉奎 通讯员 高政 刘霞青
  本报讯 2023年以来,高州市持续深化“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在粤西地区率先构建“庭所共建”多元解纷新模式,凝聚基层政法部门力量化解镇村一线纠纷,取得良好成效。该市矛盾纠纷调解数同比上升13.68%,刑事治安警情数同比下降22.05%,法院诉讼立案数“四连降”,多元解纷工作经验获中央改革办简报推广,金山人民法庭入选全省“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
  党建引领,构建“庭所共建”解纷覆盖网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州市委、市政府将“1+6+N”工作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工作落实情况,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二是成立工作小组。成立了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法院、公安局、司法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市“庭所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部署推动。三是出台实施意见。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庭所共建”多元解纷新模式的实施意见》,以28个镇街综治中心为平台枢纽,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法律业务、派出所行政执法、司法所专业调解的优势,签订《“庭所共建”协议》,构建全覆盖的“庭所共建”解纷网络;建立落实由镇(街道)政法委员召集、基层政法力量响应制度,围绕党建平台共建、社会风险研判、纠纷联动化解、信息通报共享等密切合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通、优势互补。
  完善机制,落实“庭所共建”解纷力量保障
  一是健全进驻机制。印发《高州市公检法司等政法单位人员进驻镇(街道)综治中心工作机制》,每个镇(街道)综治中心落实一组政法部门力量进驻,明确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工作评价。有机整合“1+6+N”体系建设中“6”和“N”的资源力量,为“庭所共建”解纷模式运作提供支撑保障。二是健全运作机制。健全镇街综治中心“吹哨报到”“常驻、轮驻、随驻”机制,充分发挥法学会、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等各种综治力量作用,为“庭所共建”解纷模式运转提供有力保障;整合利用司法惠民服务中心、社会风险防控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行业领域调解中心、品牌调解工作室等平台资源,提升“庭所共建”解纷模式质效。三是健全流转机制。建成市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依托“茂平安”“好心网格”平台系统,对录入的矛盾纠纷类网格事件快速移送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启动“庭所共建”解纷模式调解,提高了矛盾纠纷的调解时效。
  联动协作,发挥“庭所共建”解纷多元效能
  一是统筹协调。镇街综治中心加强统筹协调,对综治中心受理的土地山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房产物业、交通事故、经济合同、劳资、医患等矛盾纠纷,及时启动“庭所共建”解纷模式,实现多元调解、诉讼立案、巡回审判的诉调无缝对接。二是快速确认。建立调解后快速移送司法确认机制、快速移送执行专门通道,实现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快立快办,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第一环节。如成功化解的九旬老人赡养案、400亩耕地复耕案、99棵百年荔枝树承包纠纷、投资8000多万玩具厂项目、40件涉企连环纠纷等民生案件,其做法获得《新华网》《人民法院报》《中国审判》《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推广。三是法治护航。依托“庭所共建”机制,以“法律六进”为载体,定期开展集中宣讲、巡回审判、圩日普法等活动,对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涉土地纠纷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宣传。扎实开展“服务果农、送法下乡”等专题法律服务活动,护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荔枝“土特产”产业健康发展,连续三年全市没有荔枝(龙眼)购销方面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