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化州:锚定“强富美”绘就“三农”新画卷







策划:李黔
版式:蓝小明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梁郁文 文华春 通讯员 杨礼圣 陈家浩
广袤大地,孕育着丰收的喜悦;活力村庄,回荡着蓬勃发展的乐章;质朴农民,携手共建幸福美满的家园。作为农业大市,化州正以铿锵步履,加速推进“三农”工作,绘就化州“田园万顷蒸蒸日,锦绣新村诗韵浓”的强农画卷。
——富民兴村产业持续发展,化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2023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公示名单,化橘红被正式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双喜临门”。
——和美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杨梅墟建成开墟,11条村入选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名单。
这是化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广东、视察茂名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聚力实施“百千万工程”,书写振奋人心的成绩。
锚定『农业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民以食为天。化州市坚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筑牢粮食安全基石,夯实稳产保供底盘。目前,我市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1.9万亩,占全年任务的101.81%;完成大豆播种面积1.61万亩,占全年任务的115.32%;完成油料播种面积18.99万亩,占全年任务的101.33%。粮食产量稳定,“米袋子”量丰价稳。同时,化州还积极开展农作物小面积高产攻关和大面积示范推广,着力打造10个水稻、玉米、番薯绿色高产高效千亩方和1个水稻绿色高产高效万亩片,加快选育并集成推广粮食生产良种良法示范,辐射带动粮食生产5万亩以上,切实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把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
在粮仓满满,饭碗牢牢的同时,化州特色产业发展也十分迅猛。化橘红产业是化州的地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目前,化橘红已建立起《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化橘红胎》等十大标准,分别从种植、加工、等级等方面护航化橘红产业发展。随着化橘红“药食同源”得到认定,以化橘红为原料或配料的医药产业、食品产业、餐饮业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化橘红产品类别将不断丰富,产业链条将不断延伸,产业蛋糕将不断壮大。据统计,该市化橘红种植面积已超过13万亩,年产鲜果6.2万吨,干果1.2万吨,从事化橘红产业人员超35万人,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达1542家,化橘红系列产品超200种,全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好山水养好鱼。立足丰富的渔业资源,化州市坚持“强农稳市”发展战略,以推进罗非鱼产业化建设为切入点,创建了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罗非鱼养殖、切片加工、生物制品深加工的“一条鱼”完整产业链。目前,化州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2.1万亩,其中罗非鱼养殖面积达到9.7万亩,产量达18万吨,占全国的1/6。可以说,全国每12条鱼里面有一条是化州的。
锚定『农村美』,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
乡村富丽赛桃源。在晨曦温柔的拥抱中,一幅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到处可见是草木葱茏、郁郁葱葱,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笔触;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绿意之间,整齐有序,既保留了传统乡村的古朴韵味,又不失现代生活的便利与舒适;不远处,还有一汪碧绿如镜的湖水,湖面平静无波,倒映着蓝天白云……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这是新安镇新塘村的现状,也是化州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面貌的缩影。
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美丽乡村。近年来,化州市坚持示范引领、典型带动,打造了一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以点带面推进典型村培育工作,让全市374条村庄学有榜样。目前,化州全市已有250条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达标率73.1%。所有行政村实现村庄规划覆盖率100%,其中鉴江街道东方红村入选省第一批村庄规划优化提升试点名单;全市245个行政村完成整村厕所改造提升,2326条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4203条自然村实现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公厕建管养水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大幅提高。村民们纷纷感慨:“现在农村的生活环境,比在城里还舒服!”
锚定『农民富』,着力释放强村富民新活力
民之所盼,政之所为。如何确保获得的利益和产生的效果真正惠及农民?化州是这样做的——坚持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举措,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经济组织+”“夜经济+”等多种联农带农新模式,助力村集体经济增量提质,助力村民们乐享“百千万工程”的红利。
“社会化服务+”的试点,不仅提升了农业经营效率,还可以让农民有更多的机会从事社会化服务,并在社会化服务的就业创业中得到更大的增收空间。目前,化州正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全市“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联合服务体已有6间。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创新,让村民共享更多发展的成果。化州市坚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推行强村富民三大模式。无论是通过建立强村公司、打造微工厂、领办合作社的“共富模式”,还是建立“项目保底+分红”利益分配机制的“合作模式”,抑或是村组联合摸清资源现状和产业需求、集约经营土地资源的“集约模式”,都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鉴江街道东方红村通过“共富模式”成功拓宽发展路径,引进国蓝子渔业科技(化州)有限公司,预计可实现每年增收150万元;合江镇大埇村通过“集约模式”成功推进“农光互补”项目,实现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37.56万元。据统计,2023年化州市362个行政村(社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以上的共有339个,占比93.65%。
“夜经济+”的兴起,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今年夏天,化州紧抓夜间这一消费的“黄金时段”,瞄准“乡村夜经济”大市场,接连推出“村BA”“村K”“中医夜市”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夜间消费场景,使“乡村夜经济”迸发出旺盛的活力。夏天的夜晚,不再限于蝉鸣与星空的对话,更有一盏盏田边的灯火徐徐照亮化州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据统计,“村BA”赛事期间每晚营业收入可达5000元至10000元,周边小摊位每日收取租金可达2000元,而“中医夜市”活动期间每晚营收超过2万元。有效激活夜间经济,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推动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