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民俗闹金秋


扫一扫更精彩

策划:李黔
版式:蓝小明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甘杨松 蓝小明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光耀

  昨天,中秋节。马踏镇沸腾了,着实热闹了一天。
  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中秋节,又恰逢马踏镇年例。这里的群众除了庆祝中秋节外,还有年例日。该镇举行中秋节刘仙三太诞期送炮飘色巡游民俗活动,17支队伍组成方队上街巡演,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尽显民俗风。

  巡演,17支队伍展示非遗文化
  马踏年例以送炮活动而著名。在这一天,往往会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前往现场一睹风采。昨天上午8时多,记者来到马踏镇,马踏中学门口外已有多支巡游队伍在此集合,醒狮摇动,锣鼓铿锵。道路中间已有工作人员指挥车辆进入校内有序停放。
  约在9点30分,在校门外集合的队伍开始行动,锣鼓声中缓缓向北前行,观众在道路的两旁围观欣赏,或拿着手机拍个不停。方队在前进过程中,在一些街口、路口又有其他方队加入进来,头尾相望、看不到尽头。
  17个方队,各有特色。有各式花车、有舞狮队、舞龙队、彩旗队、彩车队、仪仗队等。来自吴川、信宜两地的飘色巡游,板车上打扮成各种花旦样子的小孩是女观众最喜欢拍的好镜头,她们时不时叫上一声“宝贝”,以吸引小孩子看过来。
  铁骑开路,各个路口街口都有工作人员管制,巡演十分有序。长长的队伍在街道上一字排开,花样百出的表演令人目不暇接,伴随着人们的呼喊声、锣鼓声、鞭炮声,浩浩荡荡在人群中穿梭着,整齐的队伍和庞大的场面,让在场的观众纷纷惊叹不已。
  身着统一盛装的仪仗队,身手矫健的英歌队,英姿飒爽、器宇不凡;舞狮队、舞龙队、人龙队、金鳌尽显电白传统特色文化;绚丽而富有创意的彩车队,车侧身写着的是各种令人奋进的宣传标语,可谓是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来自化州的国家级非遗跳花棚的出现,令观众耳目一新。
  巡演队伍由南向北走到下山村口调头,然后南行回到马踏中学门口时再次调头。巡游在12时结束。

  送炮,纪念刘仙三太(刘三姐)
  马踏送炮活动长长的巡演队伍令人咋舌、惊叹不已,那场面实在是震撼人心。据了解,送炮活动是为了纪念刘仙三太(刘三姐),传说其晚年云游至马踏,见此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便留在此地修炼,教给人民歌谣,得道成仙以后仍在马踏一带保境安民、造福百姓。自此以后,人们就在她的诞辰(八月十五)举行一系列的庆典活动。

  接炮,祈求全年丰收平安顺利
  下午5时多,马踏镇人民公园灯光球场,中秋节特别上演了一场英歌舞表演。天星炮会,姓梁村·东兴街炮会,下发村·新村炮会,南安街炮会邀请来的英歌舞队在场上尽情表演,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来自潮汕等地的英歌舞,糅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为一体。火遍全球的英歌舞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中华战舞”或“中华街舞”。表演中,节奏清脆的哨子声与锣鼓声,突现其独特的岭南精气神。广场上,舞者们手持短棍,队列变化丰富,动作刚劲有力,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边舞边行,气势磅礴。
  英歌舞表演结束后,是当晚的重头戏接炮活动。参与接炮活动的炮会队伍17支、人数485人、所接炮号01-29。各炮会接炮人数不同,从15人至50人不等。
  在现场,记者看到,各炮会接炮队伍人人穿本炮会服装、佩戴本炮会工作证,按列队序号在马踏文化广场戏台前序号牌后排队等待,听到炮会长叫上炮号后,接炮队伍按序进入文化广场灯光球场,工作人员马上燃放一个烟花,接着点燃一个特制小炮,一个小小特制的“炮”升空数米,在下坠时,接炮队员争着接住“炮”。一个个炮有序完成。
  记者采访了解到,接炮后队员将炮送上圩头岭上的刘仙庙,在庙中接香后回村,祈求全年风调雨顺,生意兴隆,五谷丰登大丰收。来年的八月十五,又将炮送回,开始新一年的接炮活动。
  晚上9时多,接炮活动结束。此时,圩头岭上仍人来人往,上山赏夜景。
  在炮声中,马踏结束了一天的热闹,渐趋夜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