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美满是中秋


谢秀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在童年的记忆中,除了过年之外,中秋节是最令我们期盼的佳节,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不仅可以海吃新豆磨出来的嫩滑豆腐,慢嚼粉糯绵绵的芋头,更可品尝一年里桌上难得一见的月饼。
  中秋节的味道是香甜的。上学之前,中秋月饼像天上那十五的月亮那般大,大家都叫它“甑煲盖”,它用面粉烘焙而成,薄薄的,圆圆的,表面粘附着一层白糖,吃的时候,我们一手捏着月饼,一手托在其下边沿,生怕一口咬下去的酥脆中有饼屑和白糖掉下来白白浪费;上学后,月饼开始制作成筒,四五个一筒,用纸卷着,有茶杯口那么大,基本是用木薯粉做原料,其表面金黄,里头的馅多是黄砂糖粉,嚼起来非常筋道;再后来,便有了大甜肉饼、五仁月饼等;如今,随着物质的丰富供给,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月饼从外到内华丽变身,五花八门,色香味俱全,应有尽有,随心所欲,任意选购。时代不同,月饼各有差异,可中秋佳节那一口咬下去,皆是满嘴的香满肚的甜。
  中秋节的形态是圆满的。这圆满,弥散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上,描绘在“请月姑”的民俗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秋节,那个“请月姑”的情景,令我毕生难忘——中秋晚饭过后,请来一个德高望重的族老邀月姑和一个能断文识字的读书人当操箕手,趁月亮还没升起,先摆好供桌,桌面上平放着一个铺了一层糯米粉的圆圆的大簸箕,簸箕的西边立起一面镜子,正对着月亮;中间静置一插箕,并绑上一根筷子当笔,月姑回答的内容,通过操箕手对筷子的推动在糯米粉上显示出来;簸箕的左边摆放好月饼、水果、米酒;右边摆放红鸡蛋、绣花鞋、麻线绳等。当月亮映照在镜子里时,族老便对月高呼:“月饼甜,月饼香,月亮仙姑请你下凡逛一场,佐我年年好年景,佑我人人体康强……”操箕手双手抬起插箕,当筷子像缝纫机的车针那样上下抖动时,就意味着月姑被请来了,于是大家轮流提问,问时年好坏,问吉凶祸福,问佳偶良缘……记得那时我正读高一,母亲很想知道我们四姐妹的姻缘在何方,会嫁哪个姓氏的男孩,便一一问了个遍,显示我们婆家所在方位时,东南西北均有,可问到姓氏时,连续出现的都是四“L”,是姓氏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吗?”一旁的父亲一边扶着水烟筒,一边乐呵呵的笑问,操箕手抿了抿嘴:“天机不可泄露。”就这样一直欢腾到深夜,在族老唱吟“……勤勤恳恳,踏实做人,月姑赐福,梦想成真”中,众人顶礼膜拜,人人尽兴方才散场。数年后,我们四姐妹嫁入的竟是“赖、廖、龙、梁”姓氏的人家。这也不知是不是巧合,但有一点千真万确,那就是:勤恳踏实为人,便会梦想成真,在那上大学不易的八十年代,我们姐弟六人在奋力拼搏中,两人经商,四人考上大学,步入教师行列。
  又是一年中秋时,每每举头望明月,回溯也思思,畅想也思思,荡气回肠中,始终饱含甜蜜,尽显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