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昌这块广东老字号


■许景东 黄俊怡
  电城饼业历史悠久,长盛不衰。“琪昌”这一品牌异军突起,承袭了古老的传统制作工艺,近年来,琪昌不断发展,这个店号响彻小城大街小巷。久负盛名的电城“炒米饼”是其特色产品之一,另一月饼系列,远近驰名。说到“琪昌”这块招牌,掌舵人易茂才的名字有很高的知名度。
  十多年前,滨海新区成立初期,易茂才在深圳经商多年,他预感到家乡发展将迎来新的变局,心情欣喜而激动。在深圳那些时日,辗转反侧,虽然在外事业上已有所成就,他心中仍难以抑制对家乡的感情,反哺家乡,传承与开拓传统饼业是他心中酝酿多年的一个梦想。每当想到回乡投资创业的大计,易茂才饱含理想与抱负,这位久经商场的老将,心中流淌的激情遂又焕发出新的青春,他放弃了外面的诸多商机,毅然选择回乡创办实业。
  在外奋斗多年,易茂才此举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载誉归来,发挥内心的光和热,他认为能为家乡做点事情很有意义。事实上,积极奉献、肩负责任与担当,正是他那一代实业家身上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琪昌公司坐落在电城桥坝西坑村,位于滨海边陲。这块地方,是易茂才的祖居地,琪昌产品早已远销各地,这块地方曾是易茂才梦起之地,如今是他重燃理想圆梦的地方。
  厂区距海约两公里,如果不是被门外路面川流不息的车声掩盖,站在琪昌饼厂,甚至可以听到海的涛声。海的宽广与辽远,滋养了这方水土,自小在海边长大,见惯了大风大浪,敢于拼搏,易茂才身上具有开阔的人生视野或许与这片地缘息息相关。西坑村是他精神归寄的源头,在改革开放前沿都市奋斗数十年,他投资家乡传统制作食物产业,擦亮“琪昌”这块招牌,与时俱进,重塑并赋予这块老字号新的内涵,无疑是一次大手笔的蓝图描摹。
  多年来,招商引资困难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这里是一个小镇渔村,商机远远不及外面大城市,回乡投资的企业社会责任面临更大,不少人在面对回乡投资,难免心生退却,易茂才这一果断决策,显示出他前瞻性战略胆识与果决。“琪昌”落户西坑村是重振传统饼业的一种福音,他显然顺应了地方经济建设大潮。
  这十多年来,易茂才与他的员工在一起,他深谙企业管理之道,完善产品配方,完成厂区各项作业流程的梳理,狠抓细节管理,做到精益求精。短短几年之间,工厂生产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他一人扮演多角,在业界,是电城炒米饼制作技艺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是地方食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在企业是公司创办人;在车间是师傅,在员工眼中是老板。琪昌饼业办公室摆满大大小小的牌匾,多是一些公益单位给予他的褒扬,我们想,外部的名声并不重要,一个深耕地方,扩展国内市场的食品企业,没有“内修”功夫肯定是走不远的,琪昌深植本土,重视产品质量,将文化导向企业管理,注重文化与产品的统一。企业文化,往往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命脉。从易茂才这些年加大生产与付出,我们从中看到他在做的一项工作是:利他。利他才能达己,秉持利人达己的企业理念,体现出的是一种精神境界。
  曾有友人跟我们说到易茂才在家乡的创业历程,我们一直没有机缘与他谋面。与他会面前,我们曾思考过,是什么给了易茂才回乡创业的动力和信心?他的企业现在发展得如何?
  夏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怀着对这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厂家引领者的敬仰,并一探其工匠精神的奥妙,我们如约来到滨海之畔这家现代化制饼厂区。海风吹拂而过,马路车水马龙,笼罩在阳光下的一片祥和中,“琪昌饼业”招牌晶莹闪闪。厂区并不算很大,车间、仓库与办公区三位一体,甚至显得有些拥挤。车间里人潮涌动,办公室来访的客户有好几批。我们看到易茂才进出来回,脚步匆忙,不是亲眼所见,你也许以为他此刻坐在办公室喝茶,聊天。等待许久,他才有时间回来与我们对面而坐,泡上一杯茶,与我们打开话匣来。我们边聊边品尝五仁月饼,“软熟,料足,甜淡相宜,不油腻”,大家赞不绝口说道。
  我们坦诚此行到来,是一次学习之旅。我们谈论的话题没有拘束,易茂才给我们讲解他制饼过程对传统配方的重视,打破了过去依赖人力,没有好的师傅制不出好饼的陈规。他的一些观念,流露出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体悟。我们在一旁仔细地聆听,他的眉宇间透过一种敏锐,他在几次电话中对下属下达指示时毫不含糊,透着严谨和干练。眼前的易茂才看起来精神爽朗,他说他很少休息,管理一家已上正轨的企业,他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工作中,我们看不到他身上有任何疲倦。旁边陈师傅说,易总常驾车外出,一脚油门长驱数百公里,甚少休息。这份开拓的精神,让人想起清代名臣曾国藩说过的一句话:“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我们对易茂才自小的艰辛略有耳闻,听说他年少时在盐场工作过,也做过技术员,早年的生活磨炼了他的心志。他身上透着一种坚韧,亦是一位不吝精力的企业领路人。
  这些年来,易茂才荷担饼业世家的重任,承袭起传统技艺并顺应市场发展了“琪昌”品牌,这块招牌更显锃亮。时间对他的努力给出了答案。琪昌旗下“电城炒米饼”成为了走俏产品,这一制作技艺在2015年被列为第六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亦指对文化和民俗的保护,这个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我国在2011年正式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内涵。捷报传来,2017年,琪昌公司入选了“广东老字号”,这仅仅是琪昌所获得的两个重要认证。
  我们与易茂才的一次互动,聆听他创业心迹,获益良多。逻辑性强,见微知著,富有洞察力,这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公司不断做大做强或是他当下需要突破的发展瓶颈。社会责任越来越大,企业发展战略必然要站得更高。从谈话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易茂才的商业智慧,也学习了他做人的大度。他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忘反哺家乡,这也许是他返乡创业,赓续并发扬传统饼业的初心。
  听说早年易茂才在古城盐场工作过,我们特意去了一趟他当年生活过的盐场。盐场的原址还在,易总当年生活过的那个地方,曾走出过好几位企业家。遥想上世纪70年代他那段青春年华,不由想起他当年在此与场友们一起奋斗过的岁月。如今,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易茂才依旧走在逐梦的路上,想起他创办实业不忘公益事业的举措,我们打从内心不由生起一种肃然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