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市国资委助推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全市国有资产总额1183.28亿元,全省排名第10位,同比增长15.5%;实现营业收入67.64亿元,全省排名第9位,同比增长67.4%
■记者 严志强 通讯员 周鸿鹏 林晓妍
本报讯 近年来,市国资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党建促发展,系统深化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始终坚持蹄疾步稳、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认真落实《茂名市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若干措施》(简称“国企16条”),加快布局结构优化,实现国有企业资产总量和营业质量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国有资产总额1183.28亿元,全省排名第10位,同比增长15.5%;实现营业收入67.64亿元,全省排名第9位,同比增长67.4%;其他指标稳步向好。
以“党建”铸魂增强发展“定力”
以《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为基本遵循,坚持不懈抓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以“五强五化”示范创建为抓手,抓好国企领域1770多名党员的管理工作,严格规范110多个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与运行,理顺二级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一批,按时按质推动企业党委换届选举;严肃组织生活,一年来讲授主题党课1.3万多场次、培训党员干部300多人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1万多场次,确保了国企领域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党建工作纳入企业公司章程,坚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规范开展企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企业重大问题,不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以党的领导增强了国企发展定力、把准了国企改革方向。
以“改革”驱动激活发展“动力”
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将5个方面16项具体改革任务以项目化、清单化推进,目前已基本完成改革的主体任务。其中,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19户正常经营的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任务;顺利完成茂名市建筑集团及其下属3家子公司改制工作,3417.79万元国有产权转让款已全额收缴入库;完成122户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稳妥安置职工4500多人;完成国有企业供水、供电、供气及物业管理“三供一业”和市政设施分离移交工作;完成3.5万名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不断加强38家合资公司投资、运营各环节规范和管理,坚持聚焦主业、投资回报两大主线,严格审查合作方资格资质信誉,合理确定参股方式和参股比例,依法约定各方股东权利和义务,坚决杜绝“只投不管”。经过改革,实现国有企业“弱者出局、强者更强”目标,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彻底剥离,更利于国有企业减轻负担、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在茂名市国有企业管理中已逐步建立完善。
以“优化”提质提升发展“活力”
以“国企16条”为行动指南,聚焦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聚焦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等重大战略,不断优化国资国企布局结构。按“同业整合、优势互补”原则,加快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先后开展茂名市发展集团、茂名市产投公司、茂名市数据科技集团、茂名市农文旅集团等一批国有企业组建工作,重组后的企业资产总额同比增加了约184亿元,增长19.8%,营业收入同比增加约19亿元,增长22%。坚持“向标杆学习,与高手合作”,通过加强与央企、省属国企合作,先后在水务、工程建设、人力资源、矿产加工等领域成立一批合作企业。积极谋划新业态,积极参与海洋牧场开发建设、政府屋顶资源光伏开发建设,充分发挥产业转移主平台开发公司功能,推动园区经济建设。同时,大力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加强土地、矿山、河沙、光伏、清淤、混凝土等存量资产业务的运营管理,提高资产收益率,效益较盘活前提高35%,增收3亿多元。
以“中心”为轴用好发展“合力”
坚定发挥国有企业“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在推动全市中心工作、重点任务中,始终让国有企业用好发展合力,打头阵、挑大梁、建新功。充分发挥市属国企融资功能,截至目前,市属国有企业融资总额累计约486.57亿元,融资余额213.34亿元,成为拉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生力军。围绕茂名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决策部署,近年来市属国企共投入125.62亿元,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有序开展一系列港口、铁路、道路、市场、场馆等基础设施项目。近年来,先后完成综合客运枢纽工程、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项目、10万吨级成品油码头等多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围绕落实“百千万工程”,投入1.8亿元,推动茂名东江八点文旅特色街区盛大“开街”,化州牛杂城、书房岭公馆等特色兴镇旺村项目有序推进;围绕服务民生,组织市属国企积极推动公共停车场、水质净化厂、农贸市场等民生项目建设;开展“护苗行动”,以国有企业为配送平台,为学校饭堂提供高品质生鲜食材,目前市区供应学校达81所,惠及全市中小学生12万多人,全力保障学校食品安全、营养到位,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彰显国企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