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发展大家谈

发展渔港经济打造向海而兴新支点


特约评论员 蔡湛
  千年古港焕发活力,茂名渔业向新而行。茂名日报日前报道,茂名博贺渔港经济产业园开工建设,这是我市实施滨海发展战略、致力“港产城乡”联动发展、推动向海而兴的重大举措,为以博贺渔港为核心将茂名滨海新区博贺渔港经济区打造成现代渔港综合体,撬动海洋经济崛起和城市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子落而满盘活。推动渔业经济向纵深挺进,打造向海而兴新支点正当其时正得其势。茂名最大的潜力在海洋,茂名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渔业经济在我市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每年生产水产品近100万吨,占广东水产品量的10%以上,不仅保障和丰富了群众食物供给,而且大量向国际市场出口,在茂名出口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从资源禀赋看,茂名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多个岛屿、26个大小港湾,滩涂广布、海港优良,海域具有热带性、活跃性、多样性、边缘性特点,“蓝色家底”得天独厚。尤其博贺渔港拥有“千年渔港、天下鱼舱”美誉,是广东省最大渔港、中国十大渔港之一,以博贺渔港为中心的茂名滨海新区渔港经济区获批2023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项目建设试点,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博贺渔港经济区依托扩建博贺渔港,在码头后方规划建设海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交易市场、工厂化养殖等一体化渔业产业,加快融入打造“养殖+生产+加工+科技+品牌+流通+休闲旅游”全链条发展的粤西地区水产品交易集散中心、精深加工中心、海洋文旅休闲示范区。博贺渔港经济区项目分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和产业投资项目三部分建设,实施渔港扩容提质,完善优化渔港基础设施,并带动约40亿资金投入园区建设。因此,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统筹考虑岸线、港口、锚地、生态等因素,科学布局项目建设,加强要素保障,加快高桩码头、航道疏浚、港区照明、经济区干线道路等基础设施施工,抓好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推动优质项目尽快落地见效,拓展渔港经济发展空间,以绿色发展带动蓝色崛起,让渔港和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茂名高质量发展优势。
  发展渔港经济,打造向海而兴引擎,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向科技创新要动能要效益,才能向产业链高端迈进。首先,种苗是渔业的“芯片”,我市海域有海洋生物140多种,具有水产种业研发的良好资源条件。加大优质种苗培育力度,是发展渔业经济的科技支撑之一。近年来,我市培育和引进石斑、金鲳、花鲈等高品质高价值优质品种,不仅丰富了百姓餐桌上的选择,而且增加了渔民收入。其次,进军深蓝发展深海养殖。由于深海水质好,鱼类病虫害少,且水流速度快,养出来的鱼肉质鲜美,更受消费者喜爱。目前,茂名海洋牧场项目已布设60个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投放鱼苗330万苗。应当加快科技开发力度,因地制宜选择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等养殖平台,大力发展智慧渔业,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在近海做“减法”腾出更多空间优化生态,让岸线使用更加集约;在中远海做“加法”,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拓展深远海利用空间。第三,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水产品全身是宝,精深加工大有可为。博贺渔港渔船数量、渔业产值居全省第一,为发展海产品加工提供了大量资源,尤其是一些低值原料经过精深加工后,能取得点石成金、身价倍增的效果。我市一家水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博贺渔港资源,引入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获得24项专利,开发20多类鱼、200多种风味的鱼罐头产品以及盒子罐、小方罐等创新包装形态,产品畅销欧洲、美国市场,发展成为年产3万多吨的领军企业。目前,博贺渔港经济区正通过招引科技型企业和项目,发展生物制药、预制菜等产业,扩展渔港经济纵深,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可见,把“土特产”做出高品质和高价值,是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关键所在,也是渔港经济向新而行的要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