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县域文旅“出圈”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梁媛婷(化州)
  随着暑假到来,各地旅游市场又迎来了旅游旺季。近年来,人们出行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小而美”的县域旅游景点由于更能满足群众个性化、体验化和深度化的追求,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影旅联动、别出心裁的花式宣传、舆论“热点”平台持续引流,让许多曾经默默无闻的县域景点有了更多“出圈”机会。今年五一期间,携程数据显示县域市场旅游订单增长最快,四线及以下城市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40%,增幅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
  随着“县域文旅热”的兴起,茂名立足各县区特色,深挖乡土文化精髓,打造了5个样板墟,并以四季为主线,精心打造的“春荔乡赏花、夏玩海摘果、秋登高赏秋、冬暖冬康养”4条茂名自驾游精品线路,入选广东省“百万自驾车游客进景区”精品线路。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市旅游接待95.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60256.6万元,端午节假期全市旅游接待61.23万人次,旅游收入28961.79万元。
  县域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各县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文化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还有待提升。茂名虽然拥有丰富的滨海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但还没有能够吸引大批量省内外游客的5A级核心大景区,县域旅游景点呈现景小、点散等特征,游客以周边县区群众的家庭游、短途游为主,在景区停留时间短,未能有效带动饮食、住宿和特色产业等相关行业发展。二是现有旅游基础设施未能跟上发展需求。很多老牌旅游景区和滨海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依托滨海资源、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的娱乐体验项目和特色文创项目不多。部分景区基础设施在疫情停运期间,由于缺少使用管护而老化陈旧,后续配套服务和设施更新改造跟不上高质量发展需求,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休闲化、智慧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四是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于县级医疗、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县级文旅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文创设计、旅游规划、经营管理、宣传营销等方面的人才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往往存在引进难、流失大、培养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五是未能形成良好的宣传效应。虽然茂名不缺少美景、美食和精品旅游路线,但旅游文化宣传、文化节庆等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不多、群众自发参与热情不高,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足,宣传覆盖面和辐射面不广,热度不足,未能有效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流量大IP,实际起到的宣传效果有限。
  在新形势下,随着文旅融合的加快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产业成为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和弘扬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坚持高标准规划、差异化布局,整合盘活做强全域旅游资源,通过做强文旅产业,辐射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百千万工程”。一是要不断挖掘并传递地方特色。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到滨海文化、好心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等文化资源的切入点去挖掘其中旅游经济价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观光游览、休闲娱乐、亲子互动、教育研学、绿色康养等特色板块,加快旅游产业与休闲农业、特色产业等其它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链,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如福建平潭县因“蓝眼泪”的海洋自然奇观出圈,当地围绕“蓝眼泪”不断增加配套产品供给、丰富“追泪”业态,形成海上旅游观光、餐饮、音乐会等多元环岛游“追泪”体验,让平潭“蓝眼泪”这个IP得以“长红”。二是要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城市的基础配套设施以及综合服务能力,决定了“流量”能否变成“留量”。要针对景区内陈旧旅游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和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加强连接主要景区的交通干线公路新改扩建,开设旅游交通专线,沿途设立标示标牌,打造安全、畅通、美观的旅游通道,提高游客的体验值和满意度。如甘肃天水因麻辣烫爆火出圈后,天水市连夜粉刷墙壁、护栏,竖立路牌;在机场组织专车、在火车站开通专线,让游客可以直达麻辣烫打卡点,同时在景区周边区域施划外地游客停车泊位,党政机关、企业单位‘应开尽开’,免费向广大游客开放停车场,以最大诚意接住了这波“泼天流量”。三是要建强专业化人才队伍。要适应新时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人才是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要针对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依托政校企三方联动,建立健全人才培育体系,从人、财、物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做好高、精、专人才的引、育、管、用、留工作,为县域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库支撑。如贵州榕江县实行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培养了1.28万名村寨代言人,他们成为了贵州“村超”推广的主力军,最终推动“村超”爆火出圈,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60亿元。四是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要从“等风来”转变到“借东风”,积极借助主流媒体、公众号、网络平台、自媒体等媒介,着力打造和宣传本地文旅IP,并结合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开展固定化、周期化宣传推介活动,提升群众对本地旅游资源、旅游信息的了解度和认可度,充分发挥本地民众和自媒体的宣传力量,形成人人都是“代言人”“自来水”的良好宣传舆论氛围。同时,可依托演唱会、音乐节、重要节庆等,发挥名人宣传效应,把活动带来的巨大人流渗入到旅游景点、酒店、餐饮等文旅消费链,带动本地文旅产业发展。如云南省在热播剧《去有风的地方》播出后,乘势发力,通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话题引导自媒体、网红、普通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充分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云南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中的主体作用。又如周杰伦2023年在呼和浩特连办4演唱会带动28.8亿旅游收入,迎来了呼和浩特文旅消费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