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实场面的写照 好心精神的颂歌


郑显国
  粤剧电影《谯国夫人》在茂名首映,我恰好在外地,一周后返回茂名,便于7月11日下午观看此片。我观后的感受是喜出望外,想不到粤剧电影竟然有如此精彩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难忘。我认为此片是粤剧融合电影艺术的典范,它是真实历史的写照,是“好心精神”的颂歌。
  一、历史真实场面的写照
  影片再现了巾帼英雄冼夫人叱咤风云、威武雄壮的一生。很多场面还原了历史真实,烘托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如两军交战的宏大场面,真刀真枪,万马奔腾,刀枪碰击声,人叫马嘶声,使人仿佛亲临古战场,其场面恢宏壮烈可与连续剧《三国演义》相比。又如俚人被官军征剿,到处火光冲天,残垣断壁,百姓在哀嚎。这使人仿佛回到当年的惨烈战争场面。这是真实的历史,据史料及阳春学者钟万全老先生的考证,当年南梁朝廷派西江督护孙冏,新州刺史卢子雄联合征剿高凉俚人部族,在阳春西部山区及电白东北山区,俚人在冼夫人父亲的率领下与孙卢联军激战,冼夫人父亲战死。当时冼夫人是少儿,父死后,她协助兄长冼挺带领俚人抗击官军,由于俚人各部落团结一致拼死反抗,双方都遭受重大伤亡,血流成河。最终官军未能征服俚人,只好罢兵停战与俚人议和,改用“以俚治俚”的羁縻策略,封各部落首领为州郡县长官,冼挺被封羁縻州南梁州刺史。长达七年的征俚战争的残酷性,使冼夫人深深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为了让俚民过上太平日子,免于生灵涂炭,冼夫人决心走与朝廷合作的道路,从此为俚区带来和平安定的新局面。
  影片中多次展现了俚区俚人的住居,全部标准俚人服饰和庆典仪式场面,载歌载舞,除了汉官冯宝父子和官军外,都看不到汉人汉服,真实反映了当时俚人社会的风貌,显得那么逼真,惟妙惟肖,要不是中间传来粤剧唱曲,我还误认为这是真实场景而不是演戏!这是该片成功之一例。
  二、粤剧《谯国夫人》与电影创新完美结合,提升了冼夫人好心精神新境界
  影片利用粤剧与电影的各自艺术长处,向观众展现了冼夫人光辉的一生。它克服了戏曲舞台的局限性,融入电影叙事、对白和战斗打斗场景,将传统的戏曲表达方式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与山川海湖,运用镜头语言音乐使观众融入历史。影片克服了粤剧舞台单调空间,使该剧情节相连紧密,没有过去粤剧的单调乏味感,剧情与唱词完美融合,生动再现了千多年前岭南的真实历史,给人以气势恢宏的历史巨片质感。笔者小时候也喜欢看粤剧大戏,就像鲁迅先生在《社戏》杂文里说那样,小时候看社戏最讨厌花旦唱一句很冗长,巴不得她快点下台,换大花脸出来打斗,看热闹。我觉得现在粤剧唱腔改变了过去的拖拉慢节奏的缺点,从《谯国夫人》剧来看,唱词简练紧凑,唱腔音调美丽动听。我喜欢粤剧,但不是戏迷,对唱腔艺术是门外汉,而我就是十分喜欢听《谯国夫人》的唱腔,觉得十分好听,听了感到心旷神怡。正是由于粤剧艺术与电影艺术完美结合,使该影片的效果甚佳。
  影片运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面对陈亡隋大军压境,是抗隋还是归隋的抉择,部族内分成主战和归顺两派,冼夫人通过回忆当年官军征俚战火使生灵涂炭,以及规劝兄长改恶从善,停止贩卖奴隶和侵略旁郡,使部落间“隙怨止息”,后来主动与汉官高凉太守冯宝联婚,引进汉族先进文化,使部落面貌大变,改变了愚昧落后习俗,社会经济和文化大发展,民族团结。冼夫人认识到为了老百姓的福祉,必须远离战争,走与朝廷合作的道路,于是毅然派孙子冯魂迎隋使隋师入广州,率众人归隋,实现全国大统一。这些都通过电影的艺术特长处理得完美无缺。要是从粤剧单一舞台就无法处理这些惊心动魄的平定李迁仕、王仲宣等叛乱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也无法表达冼夫人高空落地救小孩和骑马射箭的真实场面。这正是电影艺术有机融入粤剧,使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爱国爱民的好心精神得以深刻体现和提升。
  粤剧电影《谯国夫人》剧情基本符合历史事实。有的地方被改编有出入也是剧情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如冼夫人与冯宝联婚一事,史载是:“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聘以为妻”。还有史料说冯融请高州刺史夫人做媒,向冼夫人聘婚。其原因是冯氏是北方汉人“他乡羁旅而号令不行”,为了借助冼夫人南越首领的威望,打破号令不行的僵局。而剧中说冼夫人主动上门向男方求婚。要是汉族这就离谱了,但是冼夫人是俚人。俚人社会残存母系氏族社会的习俗,男女平等,女人甚至比男人有更大权力,婚姻能自己作主,没有汉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禁忌。因此,冼夫人为了使俚人融入汉族社会,利用朝廷的权力为本族百姓谋福祉,这主动求婚是说得过去的。又如,史载:“至陈永定二年,其子仆九岁,遣帅诸首领朝于丹阳,起家拜阳春郡守”。影片中却说是陈霸先不放心冼夫人在岭南的权势,要冼夫人送儿子入朝作人质。我认为让一个九岁小孩儿上京朝拜,而为何不让别的大人物率首领上京朝拜?这其实意味是作人质,从这点说,该片此改动也是说得通的。
  三、演员与剧编导的艰辛付出造就《谯国夫人》剧的成功
  影片取得成功,是与该剧编剧导演的精心编导以及演员的全心投入出色表演分不开的。他们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经常24小时连轴转,经受种种艰辛,用心血培植了这朵粤剧电影新花。尤其是编导用心指导拍摄,从野外场地的选择,俚寨面貌和俚人的服饰安排,是那么周到、妥帖,给人真实感。尤其是对女主角冼夫人从少女至老年,形象装扮上做到基本形似,这比电视连续剧把冼夫人打扮为少女时是40多岁妇女形象,至老年时依然是头发不白40多岁形象要胜出多筹,在这点上也博得观众好感!
  尤其是女主角冼夫人的饰演者曾小敏的表现令人感动,她为了使影片高度真实性,一些危险动作,如高空俯冲救女孩,还有飞马射箭都拒绝替身,亲自练试,结果拍出惊险逼真的镜头,仿佛是当年的战场现场再现,宛如沙场老手,而不是柔弱花旦,博得观众的好评。她表演艺术精湛,无论是唱腔,还是念白,都体现粤剧韵味,又兼备电影的表现特色,每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感情色彩,充分体现人性美。如冯宝病危临终前,要求她(冼夫人)再跳一次舞给他看。她饱含泪水,一边跳一边流泪,表现了内心真实痛楚,此情此景令人震撼,连我这老头的眼眶也饱含泪水!她不是演戏需要强挤眼泪而是自然真实的流泪,所以感人至深。又如,冼夫人送九岁儿仆上京入质。曾小敏把冼夫人为岭南安定大局强忍心中悲痛,表面平静,但内心如刀绞的表情变化演得如此逼真,真令人叹服。整个影片都使人深感女主角的仁慈善良大义可亲形象。她把冼夫人的爱国爱民的“唯用一好心”崇高精神面貌演活了,真不愧为国家一级演员!
  笔者从小听到出生于清光绪年的伯父讲述冼夫人的故事,他称冼夫人为:“冼太阿妈”,心里充满对冼夫人崇敬真情,深深感染了我,使我从小热爱冼夫人。三十多年来,我致力于冼夫人文化的研究,是茂名最早一批研究者,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多万字专著《冼夫人全史》,获得市政府的社科成果奖。我是马克思主义专业科班出身,对历史学术研究力求以史实记载,文物实证为据,对胡编乱造之举眼睛容不得沙子。但我认为粤剧电影是艺术范畴,可以创作和发挥,对该剧中一些与史载有出入的地方作戏剧理解,对其不足之处不予评论。
  粤剧电影《谯国夫人》是一部成功之作,无论是实景场面的选择,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把一千多年前的粤西高凉历史以及冼夫人的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丰功伟绩还原真实,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是冼夫人“好心精神”的一曲颂歌。莎士比亚说过:“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冼夫人为国为民的“好心精神”历千多年盛而不衰,庙宇遍及两广和东南亚,永世为人民所传颂。让我们进一步挖掘冼夫人文化,把“好心精神”传承到辽远的后世,传遍全中国、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