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践行务实为民理念 抓好农村污水治理
特约评论员 蔡湛
茂名日报日前报道,我市在“百千万工程”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从往日个别乡村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到如今天蓝、地绿、水清、村美,令人流连忘返。乡村景色变化和村民幸福感的背后,是遵循规律、规划引领的科学部署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推进举措,领悟其中蕴含的理念方法,转化运用到“百千万工程”全过程各领域中,对我们以务实创新思维推动乡村振兴予以有益启示。
“百千万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民群众的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百千万工程”改变了以往的惯性思维,把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农民过上富裕幸福生活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百千万工程”成为造福农民的民生工程。大抓人居环境建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正是“百千万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乡村振兴是为农民而兴,推进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因此在谋划和决策时,要真正搞清楚村民的真实需求和诉求是什么,摸清他们的真实意愿是什么,不图虚名、不搞一刀切。我市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进展,得益于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主体和受益主体。化州市长歧镇长歧村委会上车头村在生活污水治理中,经过村民多次讨论,最终确定铺设管网收集生活污水并建设生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尾水直接排放到生态塘中,并在塘内栽种美人蕉和绿狐尾草进行生态吸收消纳,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使原来黑不见底的臭水塘变成养鱼的清澈水塘,带来了美丽环境和养殖收益,得到村民由衷赞扬。可见,为群众办实事必须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创造精神,问政于民,集思广益,村里的事情由大家商量着办,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才能把为民实事办好,以小切口推动乡村治理大变化。从治理生活污水着手,改变乡村“脏乱差”问题,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正体现了这种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务实理念,坚持实事求是,办实事讲实效,才能惠民生暖民生,凝聚起各方投身“百千万工程”的力量。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是我市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成功经验,折射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创新思维。信宜市大坡行政村良塘村几经摸索,采用“厌氧罐+生态沟”工艺,污水经过人工格栅过滤后,流入地下厌氧罐进行水解酸化,再流入生态沟,利用水生植物及生物填料对污水进行氧化分解、生物分解,最后流入农田用作灌溉,实现了资源化利用。因此,实现治理成本最优化和治理效果最大化,要因地制宜善于创新,努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高州市完成农村污水治理的3731条村庄中,有2899条自然村采用了污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占比77.7%。这种顺应自然善用资源的治污方法,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不仅极大节约用地和治理成本,而且推动了乡村环境的绿化美化。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是一场啃硬骨头的攻坚之仗,要有事不避难知难而进的锐气,更要有因村施策、善于创新的智慧。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也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生态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要建立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治理农村污水,为发展绿色生产力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打下了基础,也让务实为民绿色发展理念进村入户,成为“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美丽蝶变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