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三个关键,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
钟玄翀
2024年4月29日,省委书记黄坤明在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调研时指出,实施“百千万工程”是关系全省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工程,今年是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一年。紧扣“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目标任务,笔者认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实现全面突破,茂名要牢牢抓住三个关键。
关键1:产业兴
产业筑基、做厚“家底”,让产业这个战略重点强起来
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茂名考察时指出,“这里的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家庭还是殷实的。”“和珠三角比,(茂名的)差距和潜力都在产业上”。推动茂名在市域发展、县域振兴中走在粤东粤西粤北前列,兴产业是必答题。如何着手?对于市域来说,关键是立足茂名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树立“链式思维”,以“五链共建”谋求传统石化“一业独大”“一企独大”的破题之道,依托茂名石化、零碳产业园、欣旺达电白基地、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华南钛谷五大链主引领带动,杀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的血路来,加快构建茂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对于县镇村来说,关键要把县的优势、镇的特色、村的资源发挥好、利用好。县要突出重点、贵在精准,聚焦聚力1至2个特色优势产业,抓紧抓实佛茂对口协作帮扶机遇,强化对外招商引资、对内支持本土企业增资扩产,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塑造优势明显的县域产业格局。镇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培育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特色小镇。村要盘活资源、深挖潜力,坚持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特别要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不断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此外,还要聚焦就业带动强、马上能进驻的产业,通过探索“乡村微工厂”等形式,引导更多在外乡贤回乡兴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既解决外出就业奔波之苦,也能一举多得解决养老抚幼等家庭难题。
关键2:城镇旺
强化功能、聚人留人,让城镇这个重要支点立起来
过去20年,我国城镇化率从约40%提高到60%以上,城乡关系从“二元割裂”到“一体发展”再到“深度融合”,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但长期以来,我市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割裂所导致的乡村发展质量低下的问题依然存在,2023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6.16%,广东全省城镇化率75.42%,而茂名市仅为47.32%,排名全省倒数第二。这是茂名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补上的发展短板,要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完善功能配套,增强城镇吸引力、承载力,推动县域强起来、人气旺起来。一是强化县城规划、建设、管理,从“吸引人”和“留住人”两方面出发,把功能布局和空间优化摆在第一位,风貌服从功能、好看服从好用,让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重点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圈层、各节点间的通达性,着力打通城市微循环。三是加快推动公共服务提质,依托“百校联百县”等新型帮扶协作机制,突出抓好学校、医院建设,推动民生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满足人口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
关键3:乡村美
风貌塑形、科学管护,让乡村这个关键节点美起来
建设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内在要求、应有之义。除了要抓好风貌塑形、文化铸魂、生态绿美等重点任务,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地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还要解决好乡村建设“钱从哪来”“由谁来建”等重点问题。一是创新模式,推动帮扶资源下沉,利用好建筑业企业结对帮扶、重点建筑业央企助力、佛茂“村企共建、村村结对”等机遇,探索“微利+公益”等合作模式,以双方受益为目标达成更多合作共建项目,变“单向输血”为“合作共赢”。二是政企合作,促进社会资本“上山下乡”,推广信宜市双合村做法,引入“市场逻辑”,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强镇兴村,实现市场化开发、市场化运作。三是坚持用好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严格执行“策划—规划—设计—建设—管护”全流程机制,在项目策划初期一体谋划建设、管护、运营等工作,确保乡村振兴项目有资金、有人建、有人管、有效益、可持续。
“百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将贯穿茂名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过程。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以长远眼光做好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多做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中国式现代化茂名实践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