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智能手表引发的思考


王如晓(市区)
  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越发普及,但也受到越来越多家长诟病和担忧。
  网传,最近,一名小学生家长禁用儿童智能手表的“小作文”引发许多家长共鸣。不少家长纷纷回复:为了手表,正与孩子“斗智斗勇”。引发拉锯战的,是儿童智能手表日益复杂的功能:拍照、美颜、加好友、发朋友圈等一应俱全。尤其一些手表只支持本品牌直接互相加好友,让一些家长感到“被绑架”:如果一个班的孩子都在用某一品牌智能手表,不买同一品牌的孩子可能被孤立。不少家长按学校要求设置好了使用时间和内容,但架不住孩子的要求会松绑,过度使用不仅导致孩子“视力下降严重”“隔不了多久又要换新眼镜”,甚至“完全失去了自制力,常被手表吸引”。基于此,部分家长呼吁,智能手表应回归“保障儿童生命安全的初衷,保留通话、定位的核心功能就好。
  按目前情况来看,智能手表手机化是大趋势,家长们要有心理准备。据统计,我国每3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智能手表,城市学生比例更高,“蛋糕”大的同时市场竞争更激烈。一些商家通过排他性的封闭社交系统筑牢品牌“护城河”,不仅“卷”硬件还“卷”软件,可以下载的APP数量越来越多,智能手表的功能慢慢趋向娱乐和健康,这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一种策略。但也有一些基础款没有复杂功能,只能用来通话、定位,这个更适合小学生使用,所以,很受小学生家长欢迎。
  平心而论,相关企业并非什么责任都没有。手机化的智能手表也好,功能同样越来越花哨的其他电子设备也罢,都应尽量做到儿童友好。如自觉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模式在各种终端落实到位、建立防沉迷系统等。其实,从近来有关“儿童智能手表到底需不需要复杂的功能”的讨论中可见,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功能越多越好,反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真正有竞争力的智能手表,恐怕也不是技术层面最“硬核”的手表,而是更加考虑到儿童特点和需求的手表。
  值得深思的是,家长对手机化的智能手表为何害怕?一提到社交功能,就有家长担心过度开发会诱发孩子的社交攀比心理。可是儿童也有社交需求,需要构建自己的社交圈,需要警惕的不只是“社交诱惑”,重要的是熬夜和聊天等过度使用行为。对此,指望企业停止产品迭代不切实际,“靠吼让他停下来”直接禁用也难以长期奏效。许多研究表明,儿童电子设备成瘾的重要原因是孤独,亦有成年人的不当示范和学校管理不当。只有找出了这些“根源”,才能将“困”在智能手表里的儿童“解放”出来,使智能手表不再可怕、可恨。
  笔者认为,营造儿童友好型数智环境,除了社会各有关部门及学校努力之外,家长同样要在产品筛选和使用环节花心思。要正视孩子需求,避免一刀切禁止电子设备。同时要根据各年龄段儿童发育规律进行适当干预,不以父母身份强压,避免亲子关系走向敌对,而尽量通过与孩子平等交流,建立起智能手表的适度使用规则,从而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设备,让它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帮手、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