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茂名观察

乡村“微工厂”民生大情怀


特约评论员蔡湛
  “百千万工程”在乡村遍地开花,村民有了在家门口就业创富的“微工厂”。茂名日报日前报道,电白区落实“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部署,大力鼓励乡土能人返乡,探索在劳动力相对富裕的乡村创业办厂,因地制宜办起“微工厂”1276家,年产值达30多亿元,帮助27000多从业人员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喜人的数据背后,是一条多方共赢的扩大就业在家门口增收务实路径:村民既能不让农田丢荒,又能从事力所能及的产业,还能照顾家庭;在乡村投资创业的企业家解决了在城市招工难费用高的难题,尝到了生产成本下降的甜头;村集体可以盘活整合闲置资源,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农村集体增收和农民增利;政府找到了强镇域带乡村的可行道路,“微工厂”推动产业振兴强村富民,成为“百千万工程”在乡村落地的有力抓手。
  再往深处看,“微工厂”的蓬勃兴起,对改变乡村面貌乃至村民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市是劳动力输出大市,有200多万人在珠三角就业创业。外出打工创业,固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门路之一,但也衍生了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去解决。同时,大批劳动力的向外转移,造成一些乡村只有在春节或年例才有些人气。俗话说,人气不聚,百业难兴。开办“微工厂”,开拓便于村民就近就业的产业,不仅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学习技能、充实自己、增收致富,而且降低了村民就业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对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具有长远意义。
  产业支撑是“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办好“微工厂”关键在于科学规划、精准定位,在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中,以“政府打基础、企业布业态、市场管营运”的方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价值重塑。有一种议论认为乡村“微工厂”从事的都是传统产业,前景并不看好。其实这是对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的误解。新旧动能转换并非用新行业取代旧行业,而是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替代落后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同时,“微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承接先进产能或产业链部分转移上,显示了投入成本低、生产灵活性强等长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以电白区望夫镇为例,以支持回乡创业为契机承接珠三角产能转移,20多家“微工厂”经营风生水起,既有传感器元器件生产,也有电子零部件、手机膜生产线等,吸纳了1000多村民就近就业,投资者也降低了经营成本。由此可见,“微工厂”崛起背后是回乡创业的发展新能量。回乡创业者和企业家用在珠三角等市场经济发达地区锻炼出来市场头脑,带着资金和信息回到家乡,发现自己的市场与商机,不仅推动本土产业多元化和结构优化,而且为农民创造了大量足不出村的就业岗位,这是顺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必然之举,也有利于发展本土资源、生态和劳动力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产业。从这个视角观察,发展“乡村微工厂”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因地制宜是乡村“微工厂”的一大特色。电白区加大对乡村“微工厂”项目建设的服务保障,及时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短板,确保道路、物流基础设施完善,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供电供水等问题,做好劳动力协调管理、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为“微工厂”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厂址选择上,按照“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租则租”原则,鼓励各村集体利用闲置校舍、厂房等集体资产、资源进行改扩建,不仅有效解决“微工厂”用地问题,而且缩短了建设周期和投资成本。电白区黄岭镇积极盘活全镇可利用土地,同时推动本土具有基础的合作社向乡村“微工厂”发展,建立了“微工厂”18间,带动近800人就业。因地制宜为“微工厂”注入生机,在就业时间安排上,紧贴市场灵活安排,受到村民欢迎。一座手机膜生产“微工厂”遇到订单少时,村民可以回家干农活,待订单增多生产线需满负荷运转时再回厂上班。这种就业模式既适合乡村村民,也使工厂在生产安排上有更大弹性,显示了“微工厂”贴近市场、灵活管理的特征和优势。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乡村“微工厂”的建设和发展,是“百千万工程”在乡村落地的一项成果,蕴含深切的为民情怀和务实的发展智慧,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